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大陆的一些女性学者积极投身于女性研究。人们在思考“什么是女性、男女是否平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将自己的视角不知不觉地投向课堂,引起了尤其是女学生的强烈反应。而女性学真正作为一门课程被推上高校讲台是在1984年,河南大学最早开设了该课程,此后许多高校相继效仿。2006年,国家教育部将女性学列入新设本科专业,这是中国女性学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学教育主流的标志。同时,《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规定:“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1] 在女性学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该课程教授什么内容,既成为一个内容框架问题,又成为一个方法策略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更是对其本身内涵的逐步厘清。同许多高校一样,女性学课程以“女性是什么、女性怎么样、女性如何发展”为起点,并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女性生存与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给予梳理与反思,对社会文化、社会实践及两性关系予以批判性认识。本文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为例,对该课程在高校设置的定位进行尝试性探讨,分析其对培养女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女性学课程的设置 1.女性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女性学是一门以女性生存与发展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它是对性别真谛的思辨,对性别之谜的诠释,对性别价值的评判,体现对一般女性共同本质和特征的认识。在人类社会整体中,男女两性是世界上的两个主角,社会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社会财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女性与男性应当平等地站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科学的社会性别观念,反思并挑战传统的性别模式,学会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认识自我、观察社会,以构建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男女两性协调互助、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是其始终坚持的目标。 2.女性学课程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近年来,随着女性问题热,不少人以为凡是与“女”有关的都是女性学课程,实则是打着“女性学”的名号向学生灌输传统的性别刻板观念。如现代家政学、女性形象学、女子公关礼仪等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的外围课程,教师“若不坚持用性别的视角去讲解,很容易让女性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2],把此类课程当做培养“现代贤妻良母”的训练。为此,性别意识的确立,性别观念的传递将是该课程的基本立足点。作为普通师范院校,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具有所有师范院校女多男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从女性主义教育学理论出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旨,充分突出了课程的实用性。 教学目标,以贴近生活、注重实用为特点,我们将课程内容设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