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存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存空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安全、和谐、文明、政治清明,是孔子对生存环境的理想要求。他一生奔走宣扬其主张正是为了让人们都拥有一个这样的生存空间。“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则强调了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假如人们不能准确定位,各尽其责,即使物质丰富,也难免于困厄。 2.颜回的误区 颜回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品格高尚,备受孔子喜爱。不幸的是他在三十一岁时就死去了(对颜回的年龄还有四十一岁之说)。对此,孔子极为悲痛,发出了“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的哀叹。即便是在他死后,孔子在国君面前仍不断地对他进行褒奖。在回答鲁哀公提出的孔门弟子谁最好学的问题时,孔子回答,“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在另外一个场合,孔子给了季康子类似的答案。由此可见颜回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深得孔子喜爱的学生,却不幸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惋惜。现在看来,颜回并没有像他的老师一样注意养生并获得高寿(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晚颜回两年去世),他在养生上存在以下失误: 2.1营养 人体每分钟都在活动变化,医学上叫新陈代谢,人每天需要获取一定的能量营养,才能保持人体各系统的正常工作,否则就会影响到人的健康。颜回当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段话是说颜回住在一个简陋的巷子里,每天用一个竹筒吃饭,用瓢喝水,别人都认为很清苦的生活,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虽然他的心态很好,但毕竟人是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的,需要摄取糖、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才能维持生命。从有限的记载来看,颜回在营养上是非常缺乏的,加之他学习用功,体力透支严重,久而久之,积劳成疾,他的早逝也就很正常了。 2.2片面理解了孔子的养生思想 颜回被孔子视为最好学的学生之一,他很聪明,在孔子一次与自贡的谈话中就可以看出,自贡称赞他闻一而知十,孔子非常同意自贡的说法,并说连自己也不及颜回(《论语·公冶长》)。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求其私,亦足发挥,回也不愚。”(《为政》)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同出于孔子之口,足见孔子对颜回于自己言论的过于听从也是颇有微词的。同时,在论语中,孔子也从个人品德修养方面提出了许多他认为君子应当具有的品行,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论语·里仁》)“饭疏食,饭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等观点,而颜回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他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热爱,将孔子对道德的要求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忽视了艰苦环境中的养生保健,一味乐而忘忧,最终没能够如孔子和其他孔门弟子一样长寿。 孔子在《论语》中所反映出的养生智慧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颜回的不幸则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对我们科学养生均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孔子著.杨伯峻,杨逢彬注释.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