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它们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其实教育的目的全隐藏在其中,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接受影响,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
4.4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或校园节日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5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政教育的实现举措
研究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得到应用,而实现应用的措施主要涉及到:校企文化的互相融合,增强教师在教学中人格感染的力量,加强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美化"校园硬件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5.1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
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具有显性的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的文化,也有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诸如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的信赖关系、学校与班级氛围等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及"隐性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
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P.W.jackson)曾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在学校、班级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性经验构成了"隐性课程"中。尽管学校环境不是显性的课程资源,而是作为隐性课程发挥作用,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久而深远的[5]。
5.2增强教师在教学中人格感染的力量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除通过不同知识课程学习、广博而高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学生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体验外,还需要教师人格的感染、启迪等。《礼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形象的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教师人格的教育力量不容忽视。
5.3加强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
政治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辅导员特殊的工作岗位还要求辅导员能够做到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并熟悉掌握互联网知识并能够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5.4"美化"校园硬件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教学建筑设施、校园文体活动设施、校园宣传栏、教室布置等方面。如大学校园中,理科学院通过悬挂科学家图像、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事迹熏陶大学生养成追求真理,善于探索的学术品格;而文科学院的布置则是与社会科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人物事迹,以培养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总结经验、改造客观世界的品格。
另外,一所大学文体设施建设情况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首先,大学生通过参与文体活动,培养集体观念,增强与人合作的主动性,形成团队意识,这种教育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其次,在各级各类学校校园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班级教室的布置、装饰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有利于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
5.5发挥班级骨干及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班级骨干和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给班上同学无形中形成一种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真正成为行动上的引路人。
6研究结论及建议
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种隐性的方式。综上所述,对于如何深化关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如何拓展其研究空间,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转换研究范式,更新思维方式
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不是随便套用某种研究范式就可以有效进行的,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其范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形式上应是创新的,在实践中应是不断发展的。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立足于现实中的高校学生,应充分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应有的人本属性。也就是说,在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其实践的形式,知其形式,而且还要把握其实践的理念。如此,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研究的始终。
第二、扩展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视野,突破研究中的难点
学者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地仍集中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功能和原则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上,研究的范围和视野还不够开阔。为此,首先,不仅要在横向比较方面进一步地扩展研究的范围和视角,还应从纵向的方向对之加以扩展。比如,在当代中国特定环境下开展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在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隐性教育有哪些异同,有哪些可以作比较和借鉴的。其次,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与其他研究视界的结合。由于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之中去,认为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几乎是处处、时时都有可能育德,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项带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再次,对如何对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个问题,目前极少有学者涉及,实际它也是一个待开辟的领域。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融合进了各种教育因素、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是一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其影响和制约因素较难控制和较难把握,所以就给对其进行评价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者们对之有足够的重视。
校企文化融合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的教育形式,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到全社会,大学生在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美玲、王海波,论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4.09(9)
[2]方菲、张丽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5)
[3]贾克水、张如山等,论隐性教育功能和作用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3)
[4]倪先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北京教育,2007(7)
[5]彭小兰、童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