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源于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宣传标语、广告词、对联、短信、网络跟帖、建议、辩论词、颁奖词、演讲词、开场白、结束语、串联词、推荐语等组成的文本。这类文本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目前,“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剖析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征、追求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实用的课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剖析——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单一,课型选择不当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名词出现较晚,但是这一文本形式作为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早已出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12册教材中共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填写贺卡、学写留言条、说说广告、调查校园绿化情况等23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由于此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甚少,考试时又基本不涉及,所以教学中常常被轻视,更谈不上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课型的精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盲目,上成看图说话课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苏教版小语教材每一册的开学第一课。笔者连续四个学年(八个学期)参加开学检查工作,在“开学第一课”听课中发现,教师们基本都将这一内容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为“按顺序仔细观察插图,准确表达出图上所画的内容”。最常见的师生对话形式就是:“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干什么?”其实,这部分内容完全没有必要作为单独的课时来讲。
(二)教学要求不明,上成短文分析课
说明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练习4安排了“阅读药盒说明”这一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中成药说明书,通过交流,掌握阅读药品说明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却将“药盒说明书”作为一篇短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说明书的格式、写作目的进行分析、解读,却忽视了对于“药盒说明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简单,上成读背积累课
由于教学目标盲目,教学要求不明,且考试中又极少涉及非连续文本的测试,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方法简单、过程随意。如:教学“省市自治区简称歌”时,教师设计了自由朗读、练习背诵、分句试背、整体背诵等教学环节,以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背诵省市简称歌”的目的,而“掌握简称歌的内涵、利用简称歌中的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综合地学习字词句”的教学内容却是缺失的。
二、探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征寻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分别在第三、四学段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课标的要求和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和独特的教学特征:
(一)直观性
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视觉效果直观、简洁。《课程标准》也要求第三学段能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者可以迅速地通过阅读直观的图表和简洁的文字注释,筛选、整合及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二)实用性
非连续性文本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一定要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三)主体性
连续性文本具有“故事性”和“说服性”,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思维往往会跟随作者的思考流程走。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为了客观说明某一事物或事件,作者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和思维方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三、追求——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恰当的内容选择和实用的课型设计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意义重大,而作为教学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少,阅读资源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笔者从2009年至今,一直关注课内外阅读资源的融通,努力开发、运用更多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精心设计不同的课型,努力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效率。
(一)基于习惯指导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让教材阅读全面而有效
苏教版小语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课文”“习作”和“练习”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常常被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