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
所谓“公平”指的是公正和平等。高等教育公平是指无论社会阶层、性别、背景等如何,只要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与标准,都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如果一个人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但就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因素而无法进入校门,这就形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我国在19世纪末期才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在这一百多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轨道,取得了长远的进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则实现了重要的转变: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在巨大成就面前,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存在不公平。第一,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偏向于城市。大家都有亲身的体会,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师资力量,城市里都远远优于农村。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投入中,占全国总人口5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正是由于这样的差别,优秀的教师都向往城市里的学校,很多不愿意呆在农村,这又造成了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差别。因而城市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在质量上远远高于农村学生。
(二)入学机会存在不公平。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但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却在明显减少,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偏向于城市,并且由于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更加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性。还有我国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相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当前的高校收费标准明显偏高,加之高校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巨大的高等教育差距反映出教育公平状况,造成农民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他们无法站在同一起点上和城里人进行竞争。
(三)教育过程存在不平等。教育过程公平是教育起点公平的延伸,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其一是教育资源和质量的不平等,重点高校拥有一流的教师资源,一流的教学设备以及一些先进的教学信息和学科信息,这一切使得重点高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了很大的差距。其二是教育方式的差异。就是在同一高校内部也存在着不公平,像有的老师对成绩好、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关注度高,对差生关注度低,甚至不管不问,这也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四)高等教育结果不公平。高等教育的终点是就业,然而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一些高校在几近淘汰的专业上仍继续招生,再加上由于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设置不合理等许多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户口问题也导致就业的不公,各地的就业岗位均倾向于本地的学生或者具有本地户口的学生,尤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甚。
三、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根源
(一)高等教育制度根源。招生考试制度影响高等教育公平。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在形式上具备公平的特征,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由于各省市区域的录取比例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分布来划定的,各地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高等教育投资力度不够。至今为止,我国整个教育投入在GDP所占的比重只有百分之三点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国家近年来虽然给予了大力扶持,但整体上还是投资力度不够,并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从发展过程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和不公直接影响着地方院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高等教育公平。我国经济存在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上,这就决定了农村对教育的投资量远远低于城市,导致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远远低于城市学生。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导致各地区对教育经费拨款的金额存在很大差距,这无疑又会扩大各地区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如果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则更期望子女也能接受高等教育,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在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他们在起点上领先于那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
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一)大力强化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功能。其一确定高等教育公平的理念,制定高等教育公平的评估标准。譬如,通过立法的方式确定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比例,对不符合标准的要依法给予行政或法律处罚,对教育领域中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予以制裁和打击,进行严惩。其二,我国就业存在着严重的就业歧视,而且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就业歧视现象更加严重。就业歧视极大地伤害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原则,笔者认为政府应当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出台相关法律,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就业环境,避免和杜绝就业歧视。
(二)加强和保证基础教育公平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地区、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另外,要打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二元格局,资助弱势学校的发展。根本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重点学校倾斜的扶强抑弱的做法。而且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考试制度不公平而造成的,其最不公平之处是高考招生指标的不合理分配。改革高考招生指标,至少要考虑到四个数据:各省市区人口数、各省市区考生数量、历年实际投放数(录取数)、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数,以此来改变目前偏重某些大城市的招生名额配置,克服各地区之间录取分数的极大差异。
(三)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教育部门在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对等和补充的原则,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重点高校的局面。要适度淡化“重点高校”情结,既重视重点高校,也重视非重点高校,在争取建设几所世界性一流大学的同时,也要保障各高校的公平竞争,资源的公平配置,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加大教育投入,在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保持平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家财力还很建设成高效全面公平的教育体系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基于高等教育总量投入不足的现状,为防止教育资源配置在地区和城乡间的差距扩大,政府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在财政拨款上予以倾斜支持。以期望有助于促进农村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欧阳艳花.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丛论,2006(11).
[2]纪岚.论教育公平[J].科教文汇,20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