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时间:2016-10-15 10:25 点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可借鉴洪镇涛先生所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实践与运用。语言的学习就是需要在感受中去积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即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可借鉴洪镇涛先生所提出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语文教学模式,这是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了实践与运用。语言的学习就是需要在感受中去积累,在积累中去领悟,在领悟之后去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美

  审美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三千多年前的周公旦,就开始以“制礼作乐”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礼”是道德教育,“乐”即审美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将礼乐不仅列为“六艺”之首,而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通过审美形式,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西方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希望教育能够成为艺术,教师能够成为艺术家,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审美意义的学校教育。而作为高职学院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是融科学、文学、艺术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在审美教育,以美育人,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更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览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美的各个领域,给人以审美教育和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去爱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以此来培学生的美好品德、美好心灵、美好情感,使他们去创造美好生活和未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的呢?反复朗读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借助语言这个物质媒介,把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的。但这里所讲的语言是指狭义的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的语言。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语言这些特征,针对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要字、词、句进行分析,从中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美。

  第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花色、花香、花的甜味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置身其间,同时,也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中去体会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不仅体现在散文、记叙文中,而且也体现在议论文中。

  第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十分传神地把浓郁的春色点染得生动别致,逗人神往。鲁迅的小说《药》一文中写道:当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爱钱如命的丑恶形象和粗野残暴的性格特征。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这些生动形象的词语分析中,去体会语言的生动美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所起的作用。

  第三,语言的音乐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象声摹音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音乐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在这里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乐声的同时,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把琵琶女弹奏琴声的音乐美和旋律美以及内心复杂的情感美都表达了出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听觉感受,并在反复朗读和明快的节奏感中去体会语言的音乐美,更好地理解白居易泪湿青衫的原因。

  第四,语言的情感美。别林斯基说“:美文学感受力在一个人身上是被美文学作品本身发展起来的。”[1]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毫无奴颜媚骨的高尚品德;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甘做人民孺子牛的精神,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原则立场和爱国爱人民的情感美。郭沫若在《炉中煤》一诗中,借燃烧着的“炉中煤”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朗读此诗,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中,去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析形象理解美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它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就包孕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整体中。分析形象,就是要通过对作品的朗读或品味,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车站送别所表现的亲子之情。当一位学生读到父亲用吃力的双手攀登月台为其子买桔子的情景时,情不自禁地掉下了动情的泪水。老师见此景问之,她回答说:“我来自农村,家贫,为了给我上学,父亲把家里收的粮食、鸡和猪都卖掉了,替我交了学费,并挑着行李亲自送我来上学。临别时,也给我买了苹果、桔子之类的水果,并再三叮嘱我要好好学习,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了满脸皱纹,头发花白,长满老茧的双手捧着水果的父亲就站在我的面前似的。思亲之情难以抑制,所以泪水从眼里不知不觉中流出。”可见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不能为学生的审美感观所直接接收,但文学语言具有虚拟的形象性,学生能够“瞻言而见貌”,在想象中再现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当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图景,活动着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学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活动,便情不自禁地用全身心地去体验玩味作品的一切,以至于把自己融化到作品中去,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忧同乐,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这篇美文之所以多年来百读不厌、经久不衰的原因和所具有的感染人的艺术魅力所在。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美文的鉴赏中去感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美。设立情境创造美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真与作品中艺术形象所展示的美相结合,并借助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运用教育特有的符号、语言、技巧和风格,去创造教育情境。以具体感人的形象展示于教育活动中,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接受审美教育,获得精神愉悦,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使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与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性有机统一。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