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由于参与方式的定型化,无论在内容上、活动上都显然受到制约。学习不是求取知性探究的愉快的活动,而成了以对于秩序的机械顺应为主要动机的隶属性活动。同秩序井然的表面相反,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经意地积蓄着混沌的无力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一定的调控,促使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领域。教师对教材用心体悟,让语言文字在自己的心中活起来,品出隐藏在字词句段背后的生命的律动和情趣,与作品的灵魂对话,通过对教材的再创作,使之成为自己的独特语言。
四、张扬学生的个性,树立人生的价值观
当一个学生跨入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非常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象征……要用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限制,他们的多元智能还有待于培养、发展。他们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都有待于丰富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树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张扬学生个性、实现文本多元解读时,要避免学生永远是对的,要坚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保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无视学生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偏差,要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如,薛瑞萍老师执教的《生命的林子》一文,我们都要做“太阳”和“栋梁”吗?她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方丈,我们知道他的名字吗?我们只知道他叫方丈。还有更多的烛火式的僧人,他们砍柴、烧火、做饭。生活中需要太阳这样的人,还需要更多烛火这样的人。做太阳、栋梁当然好,但做烛火、柴薪也一样了不起。我们无法逃避竞争,第一要奋力向上,第二要以平凡的心态面对。在别人眼里我是太阳与烛火都不重要,做栋梁与柴薪也不重要,关键是要快乐地活着。”
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平等的交往中相互吸引、相互接纳,共享知识与经验,共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