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素质教育的脚步,《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而这些变化的根本,就是实现由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要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计上渗透新的理念。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一堂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发挥主体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确定富有活力的教学目标 确定目标首先要具有鼓动性,从服务于生活、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制订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和有兴趣达到的目标,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其次,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目标的表述要准确、清晰,易于学生理解。 二、教师要设计生动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即知识选择的过程, 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涉及教学内容的开掘。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预测选文内容对学生可能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并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如《竹影》这篇文章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首先是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为特征,继而是以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为特征,再从研究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为特征。由此,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三种不同的选择:是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为特征设计教学,还是以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为特征启蒙学生,或是以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设计教学。七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年龄阶段,这种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知阶段,对绘画艺术知之甚少。基于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适应性,我本人选择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我决定将有关绘画的“理”渗透到儿童故事中。根据这一价值取向,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概括本文内容(概括之前,教师先教给学生一种概括叙述类文章的内容的步骤和方法:首先,找出文中的人物,再看他(她)或他(她)们在干什么)。 2.按照同学们所找的人物进行分角色朗读。 3.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这一环节应该是教学重点,要对描写进行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指出父亲的“好”)。在教学实践中, 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师要努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大家是否还记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当作者去拜师求学时,“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那是讲究师道尊严的时代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对话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师生交流的多样化,勉励学生要刻苦读书,要做到说理透彻、文字朴实,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感悟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品质。同时,要求学生加强朗读、背诵,通过探究课文内容,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师生可以互辩,学生可以反驳老师,纠正老师的错误。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在融洽、团结、互帮互助的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四、在教学设计中要有质疑环节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质疑问难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上都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质疑问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论,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的质疑、表达能力,为今后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五、教学活动中要有学生活动环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以引导者的角色出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正确、科学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并加以延续,进而加以拓展,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地合在一起,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引导环节及引导语的设计。 1.课前演讲培养兴趣。课前演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满足,学生们就会对所观、所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种方式既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使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2.辩论会激发兴趣。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以探究为目的的活动中,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辩论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课本剧表演提升兴趣。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去体验角色的喜怒哀乐。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习动力的相关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那我们的课堂就将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