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当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立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着重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滞后和不足,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和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现状;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一代技术类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为此,展望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加强、加大、加快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以全新的工作理念、科学的工作模式、扎实的工作举措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文化修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促进高职院校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一、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淡化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社科类知识欠缺
在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素质较低的现实,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摄纳只是限于中学阶段的语文、历史等人文类教材,人文知识面较窄,掌握知识有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地方。而升入大学阶段,由于课程设置、教育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摄取,对人文社科如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关注不足,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对中西方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表现为过弱的人文功底。
(二)教学偏重技能,人文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越来越类似于流水线式的人才速成机构,教育过于强调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粮。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高职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这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文社科能力严重不足,影响到正常学习和工作,表现为:缺乏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关语文理论知识欠缺;缺乏与人沟通和协作能力,与他人产生矛盾的几率较高,在工作中没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素养;缺少法律学知识,不懂得也不擅长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三)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人文精神匮乏
1.部分学生思想不求上进,学习无目标。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 只讲实惠,不讲德行,甚至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情况;
2.社会责任感缺乏。作为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是一线技术工作,这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精益求进”的钻研精神,然而,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不愿参加学校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意识,对社会缺少责任,对生命缺乏关爱,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表现极端不负责任。
3.心理素质较差。高职生受专业性质的影响,大多形成了沉稳、自我封闭的个性特征,再加上专业思想不稳定,择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渐趋加大等因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强,急功近利意识强,常常感到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他们渴望成才,但综合素质条件不足;他们有自我奋斗的愿望,但缺乏人生理想;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但无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想显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与无知;他们爱美、追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难以成为创新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示精神,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要在继承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求善、求美、求理想,以使其获得立身处世的道理和为人做事的品格,引导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理想境界和建立自爱、自律与自制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人格、道德、精神和审美等方面都能有较高品位,既使学生在专业技术上求取真善美,也使学生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上求取真善美。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理想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和政治情感,升华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做自觉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公民。
(二)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旨在培养学生认同和遵守现行的社会道德规范,具备较高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观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具有尊重人他人、为集体利益奉献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法律常识,具备法律意识观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言行,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能够自觉运用法学知识尊重、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培养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公关社交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知识和技能,强化自身人际吸引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旨在丰富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实精神世界,提升情感智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坚持力、自信力,培养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最终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旨在从物质层面增强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素养,强化学生的语言文法素养和读写技能;在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信仰、文化理想、文化宽容和文化理解,强化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文化感悟和欣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