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逐渐认识到一味的向自然索取是不可行的,必须把自然纳入到人类的道德范畴之内,不能肆无忌惮地破坏它,必须明确人类对自然的态度,要利用好道德这根杠杆,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危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生态道德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来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就针对生态道德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大批有生态伦理的思想。例如儒家思想中关于“天有行常”的生态自然观、关于“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关于“以时禁发”的生态行为规范以及道家思想中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关于“返朴归真”的生态道德追求、关于节制物欲的生态行为规范等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都值得我们去进行吸收和借鉴,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 马克思在相关的诸多著作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而且“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同时,他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承认宇宙万物具有自身价值并未抹杀不同存在物的价值区别。此外,马克思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自有它的规律,我们必须遵循规律、顺应自然,按规律办事。人类对自然地利用和改造要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道德教育未受应有的重视 积极推动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还没有成为所有大学的共同行动。据统计,我国高校中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作为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只是环境保护的教育,仅仅以宣传环保知识为主,而对学生缺乏生态伦理道德、生态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很多学校仍以教师课堂传授为主,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以及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乏味,没有真正亲身感受到自身的责任。 (三)缺乏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氛围 很多学校校园环境较差,在校园规划、校园管理上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学校在建设、发展规划和管理上注意了生态保护。由于缺乏“润物细无声”的氛围,生态道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成长,仅仅靠文化知识的熏陶是不够的,文化知识的传播必须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要和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要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其中,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人们在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主题,由此而产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为当代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高校须要增强生态道德教育意识、科学设置课程和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