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电影《让子弹飞》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广东五邑地区华侨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类型,成为研究华人、华侨和侨居国建筑艺术及国家发展的历史宝库。文章从华侨建筑的形成出发,阐述了五邑地区华侨建筑布局、形式风格及装饰装修艺术特点,探讨了其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符号结合形成的杂糅之美。
【关键词】华侨建筑 艺术风格 侨乡文化 五邑
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让世界各地观看此电影的人对影片中的中西合璧且独具乡土气息的侨乡建筑,尤其是骑楼、碉楼的建筑形式、风格特征和内部装饰细节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影片主要场景开平立园与碉楼建筑、台山梅家大院碉楼群落的艺术风格恰如其分呼应了影片中北洋军阀时期中西交融的时代背景。侨乡碉楼群不仅保留了明朝建筑风格,也混搭了西式古典建筑符号,让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群落在电影媒体窗口的宣传下突然间大放异彩,瞬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独见华侨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广东五邑华侨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华侨建筑的形成,阐述五邑地区华侨建筑在形式、风格、布局以及装饰艺术上的特点,探讨其杂糅之美。
一、广东五邑华侨建筑的形成
中国碉楼的产生,上溯当追汉唐。①中国的碉楼群落集中分布是在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五邑。五邑地区碉楼群及村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其规模是国内其他地方所罕见且无法与之媲美的。五邑是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的素称,均由江门市管辖。华侨建筑村落的形成与侨乡的由来密切相关。五邑侨乡的形成可追溯到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大批华人背井离乡,来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地去开采锡矿和橡胶充当廉价劳动力,赚取血汗钱回国后改善家乡贫穷的生活,家乡的建设由此开始。
广东的华侨散居世界各地,吸收不同的西方外来文化,冲击了侨乡居民的保守思想,改变了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侨乡传统建筑风格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首先是建筑材料与技术的改变。早期经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广东侨乡传统建筑材料主要为土坯、砖、木三种,形成以夯土或者砖砌的建房技术。直至到近代,钢筋、水泥以及混凝土技术等先进的房屋建造材料及技术进入到五邑地区,才逐渐形成以混凝土建造为主的建筑。其次是构筑形式的改变。随着建筑材料的进入,改变了早期一层或者两层楼高的传统侨乡建筑。最终形成的碉楼建筑,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构筑形式——由水平展开向空中发展,村落轮廓线起伏变化,错落有致,丰富多彩。再次是体现中西建筑装饰风格的融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山水人物图案装饰及细部处理,融合西方古典柱式和巴洛克、洛可可的装饰风格,结合岭南传统乡土工艺技术的做法,在整体上形成大杂烩的风格形式,由此,具有特殊价值的侨乡建筑就诞生了。
二、侨乡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与风格特点
(一)侨乡建筑布局特点
在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的建筑为群体组合,表现为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整体风格是内向、封闭且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如广东省开平市的在园,主要的建筑空间布局为院落式布局的建筑庭院空间,即建筑物沿着庭园四周布局,形成一个以建筑物及廊为边界的围合空间。在园的建筑布局非常实用,主要的建筑物——主屋坐北朝南,正如《园冶》曰:“凡园圃立基,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建筑因门面窄、进 深大而被称为“竹筒屋”,且由于商业性和居住性合为一体,反映当时侨乡居民节约用地的优良传统,成为最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建筑布局特色。②
(二)侨乡建筑形式与风格特点
侨乡建筑整体风格特征以骑楼、碉楼为最突出特点。岭南传统民居、街区建筑至今保留着骑楼建筑形式,并且衍生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富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文化。
1.骑楼。骑楼建筑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而且是最富有侨乡特色的骑楼建筑,是五邑地区近代建筑的精华。每栋装饰华丽的单体建筑在共性中尽显个性,其丰富着沿街立面景观。当地多雨、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促进骑楼建筑构造形式的发展。岭南地区传统民居强调遮阳通风,骑楼一层的廊道不仅形成邻里交往空间,同时也是散热防潮的过渡空间。
骑楼建筑是中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糅合。总体建筑造型、风格及装饰细节如“门面”及窗户、阳台等却是希腊、罗马、西班牙等国的建筑风格,墙上的装饰艺术极具建筑艺术价值,采用的是西方建筑中形态多样山花装饰,以及各种灰塑图案。而建筑屋顶则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砖墙瓦顶。临街建筑立面各种花纹图案的浮雕千变万化,各具特色。西方古典壁柱突出建筑的垂直划分立面空间,尤其是凹凸有致的柱廊形式,与阳台立面勾勒出欧陆浪漫情调的建筑街景。建筑一般为2至3层,尺度不大,空间感觉亲切而明快,总平面布局为中式格局,店面进深约十米到几十米不等,中间穿插有天井以采光通风,调节小气候。建筑立面色彩浓淡相宜,使整体立面统一、通透、开敞,丰富了统一而有序的骑楼立面构图。街道整体轮廓平缓而略有起伏,转弯处突起为4至5层,成为景观控制点和视觉转换点;街道两旁散落着西洋味浓厚的欧洲古代罗马式或哥特式的尖塔或拱穹圆顶;阳台的造型、栏杆、倚柱、贴花等风格样式不一、设计细腻,花式与建筑主体风格紧紧相扣,相得益彰;女儿墙装饰吸收了西方古典巴洛克风格,构图丰富而繁琐、高低错落、左右呼应、进退有序,极具浓厚的异域建筑味道,贴花的造型及题材反映了中国民间对吉祥的意向追求,同时也表达驱邪思想,非常应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及民族色彩。③
2.碉楼。以开平、台山碉楼建筑群落为首,其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乡土建筑艺术形式。碉楼从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有石楼、三合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四种,形式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争奇斗艳;从使用功能分,有居楼(供家族居住)、众楼(村里人或同族人集资兴建)和更楼(用于打更放哨)三类;④从建筑形体分,更多、更精彩的是体现国外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古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爱奥尼克式等,以单体、直立长方体式建筑为主,而其上部造型则是中国传统的悬山顶式、硬山顶式,形成明显突出的中西合璧风格特点。碉楼楼主根据自己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自主地把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糅合在一起,富有创意,自成一格,是我国乡土建筑中耀眼的人文景观和艺术杰作,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⑤
三、建筑装饰装修艺术特点
传统侨乡建筑装饰艺术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很多共通之处,主要以岭南建筑风格艺术特色为主,继承了很多岭南建筑装饰的工艺与技术,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塑形装饰、图案装饰、色彩装饰和陈设装饰。
建筑装饰艺术体现为三大特点,一是构图形象上的丰富性与统一性。室外的石雕、陶塑、灰塑,室内的木雕、石雕、灰塑、彩描、套色玻璃等,丰富多彩,综合使用,又统一于中西合璧的整体建筑风格之中。二是经世致用的装饰题材。题材选用大都为富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吉祥瑞庆的内容,如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珍禽异兽和奇花异卉等。题材大都选用充满宣扬传统社会伦理意识,比如孝、悌、忠、信、仁、义、廉、耻、礼、智、和善、慎睦、忍让等思想内容。三是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在工艺、技术还是装饰题材上,传统侨乡建筑装饰艺术结合当地的材料、风俗习惯形成了很强的地域性。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西洋建筑文化符号、装饰语言的借鉴,在建筑室内外的装饰细节上特别明显,如室内挂中国山水壁画、对联等,但又不乏银质餐具、地毯、吊灯、壁炉、浴缸、留声机、水枪等西洋器物和艺术品。
四、传统侨乡建筑的艺术特征
以传统建筑工艺技术、深厚的地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西方生活背景与经历的特点而形成的广东五邑侨乡建筑,其艺术特征可用两个字来概括——杂糅。它是中西方建筑艺术与文化符号的综合体。从侨乡建筑布局、形式风格及装饰艺术都体现出了这种杂糅的艺术风格。
传统侨乡建筑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式传统群落式建筑布局与西方的建筑单体结合。侨乡建筑布局总体表现为中国传统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形式,采用均衡对称的轴线设计,纵轴线上安置重要建筑,横轴上安放次要房屋。这种布局形式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开平华侨园林中的立园在建筑布局上是通过群体组合来形成内向的传统家族聚居形式,而建筑单体表现出西方外向活泼的风格,追求立面造型和细节变化,张扬自由个性的特点。⑥二是岭南传统工艺技术与西方建筑装饰符号结合。侨乡传统建筑虽然力求要表现西方建筑外在形式,但是受到当地传统工艺技术的影响,建筑总体艺术特征仍然保留了大量岭南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如木雕、灰塑、石雕、彩描、嵌瓷等,并且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应用。巴洛克风格的山花与窗套、科林斯柱式顶着中式的四面破顶、意大利风格的卷草、乡间土灶与西式软装等中西装饰元素符号相互结合,形成强烈的文化碰撞与视觉冲击。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意境与西方自由生活方式结合。当年回国定居的华侨,受到西方人本哲学的影响,比较注重物质生活,因此把西方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自由的生活方式延续到了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中,体现在自由、科学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他们在精神生活上、骨子里透露出传统的民族情结,以开平立园为例,丰富的“文”饰艺术如楹联、匾额等,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哲学思想的尊重与美学文化意境的追求。其对这种中国传统的文人山水意境诠释,尤为深刻地体现在华侨园林的建筑艺术之中。
结语
五邑地区华侨建筑所体现出的杂糅之美,糅合了侨居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尼等地方的文化艺术,杂烩不同的装饰风格与流派,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类型。展开对侨乡建筑艺术的探讨,对当代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提倡新中式风格设计的今天,设计师应该大胆肯定、接受并借鉴西方优秀设计理念、思维方式,融合中国传统装饰符号、材料、工艺技术与艺术特色,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形成具象符号,在现代建筑创作表现民族风格上创新发展,使传统建筑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①②梅伟强,关泽锋.广东台山华侨史[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25.
③谭国渠等.台山历史文化集——台山洋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73.
④张国雄.开平碉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4.
⑤李崴.侨乡文化探究——五邑华侨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93.
⑥舒畅.广东省开平华侨园林造园艺术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