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建筑论文 >

民族建筑艺术中的民族性格(2)

时间:2013-10-16 16:15 点击:
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疆,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是广西四大少数民族。壮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以干栏、吊脚楼为主导的建筑体系。干栏住宅适用于高温多雨、地势不平的我国南方山区。

  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疆,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是广西四大少数民族。壮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了以干栏、吊脚楼为主导的建筑体系。干栏住宅适用于高温多雨、地势不平的我国南方山区。瑶族民居也多为干栏式,以用料可分为竹楼、木楼、泥砖瓦房等。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建筑结合地形灵活布置,围绕寨中重檐叠阁、醒目精巧的鼓楼向心搭设,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村寨下游有翘首拦江的风雨桥;村边古树、凉亭、古道、溪河、山林联合组建成群体,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寨奇景,凸显了侗族的民族性格。苗族一般聚族而居,苗寨多建于山坡、山坳较为开阔的地带,背靠高山,面对良田,环境优美,住房多是竹木结构,以木板或竹片作墙,杉木皮或茅草盖屋顶。广西各民族的建筑艺术既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又相互吸取,相互渗透,具有多民族性。如风雨桥、戏台、凉亭等都凝聚着多个民族性的建筑艺术。

  东北、华北地区的民族建筑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8个地区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朝鲜族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有汉、回、满、蒙古族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各种类型建筑的营造方面不仅遗存有大量杰作,而且创造出多民族建筑艺术互相融合的建筑风格。北京城市的营造遵循以宫城为中心、以礼制建筑为先导的营建方针。天坛,其建筑的形式、色彩、构件数量等都蕴含着浓厚的象征艺术,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在宫殿建筑中,北京具有世界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故宫。在园林建筑方面,北京有居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颐和园,还有我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宫苑--北海。天津民族建筑种类繁多,楼阁、祠堂、会馆、寺庙、塔幢等几乎无所不包,在同一门类中,其建筑式样亦异彩纷呈,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天津民族建筑的砖雕木刻装饰久负盛名。砖雕构图完整,美观凝重,一块砖上往往施以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木刻除有镂空技艺外,还创造了贴雕、嵌雕等新技术,熔南北技艺于一炉,可谓独树一帜。河北承德现存的清代离宫--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易县的清西陵和遵化市的清东陵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壮丽、装饰精美、独具风格。山西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土高原之东,大同北魏的云冈石窟、五台县李家庄的唐代南禅寺、五台山麓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等都堪称国之瑰宝,此外还有古城、桥梁、园林、民居、牌坊等建筑,这些建筑都真实地反映了黄河乡土文化和人民的生活习俗,是中国建筑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依其所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居住形式,基本上是由半穴居、生土窑洞起源到各类固定建筑和移居居住形式两大分支不断发展的,但不论哪种形式,无不打上强烈的民族色彩的烙印;举世瞩目的长城和历代古城遗址,无不与民族及民族关系有关;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建朝立国,广泛吸收中原汉族文化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建筑领域内创造出不少的优秀杰作,诸如以都城为代表的草原城市,其中不少建筑保留至今,成为民族建筑之精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特别是明、清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带来了藏族的建筑文化,从而大大丰富了这一地区民族建筑的内涵,这种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吸引、相互融合,使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建筑形成各个历史阶段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内蒙古地域辽阔,既有汉式房屋,又有蒙古包,既有民族风格突出的各种宗教建筑,也有王府大院及其他不同等级、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以蒙古包为代表的可移动居住建筑则多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广阔草原、森林和沙漠地带,除蒙古包之外,还有喇嘛教寺院等建筑。民族建筑越向草原纵深分布,其民族风格越显著,民族特征也越突出。明、清两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广泛传播和发展,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随即得到发展而达到新的高潮,这个时期出现了汉式、藏式、藏汉结合式等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种类型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性特征。

  江苏以汉族为主,高邮有回族聚居的回族乡。江苏的古城镇均傍水而建,街、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式的平面布局、水陆二门并设等无不具水乡特色。水网密集桥梁多,也是这里的独特景观。苏州地区地处水网平川,多进的深宅大院恰似山水长卷,穿屋过院景随境变。江苏水乡传统建筑除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如独创性、悠久性、统一性、保守性、重德精神等外,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安徽绝大多数居民是汉族,保存的古代建筑主要是汉族传统建筑。由于安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处,长江以北的建筑多与中原一带的建筑风格一致,浑厚庄重,长江以南的建筑则同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相似,轻盈疏透。因而安徽的古代建筑既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南北的不同风格,又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过渡与相互融合。著名的西递村民居建筑群、黄村进士第、程氏三宅、吴氏宗祠等,对于研究我国南方汉族地区地方性建筑的设计思想、规划方法、布局设置,认识中国建筑的地区特色,都是弥足珍贵的瑰宝。

  四、建筑艺术中民族性格的交融性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居住环境,孕育出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它们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相互启迪,促进了民族建筑艺术的相互交融,包括汉族建筑艺术与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以及各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之间的融合。多民族交融,使之更加呈现多元之势。

  白族、纳西族合院式民居,朝向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南北向。平面以三"间"组成一"坊",以"坊"组合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用传统穿斗、抬梁式木构架承重,石脚土墙筒板瓦顶,有举架,有生起,屋面双向凹曲,造型优美。庭院较北方小,而日照充足。白族民居装修精致。纳西族民居悬山屋顶,施博风板及悬鱼,唐宋遗风犹存、风格轻盈秀丽。这些民居与北方四合院不同而各具特色。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有苗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土家族、彝族、侗族、汉族等民族,建筑材料大量采用当地自然资源,如木、石、竹、土、草等,既节约投资,又使建筑质感和色彩与环境融合为一体,造型别致,内涵丰富。受地方条件及各民族建筑形式的影响,各民族建筑风格相互交融。但是,汉族建筑又同少数民族建筑有所区别,如苗族民居有刻意装修的廊靠,侗族民居有宽敞的通廊,而汉族民居则没有,汉族民居突出的是单体平面的功能划分。

  位于八达岭关城中心的云台石雕是古代雕刻艺术珍品,并以楚、藏、蒙古、西夏、维吾尔、汉六种文字刻成经文,体现出多民族的文化氛围。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寺,具有汉、蒙古、满、藏多民族建筑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法轮的屋顶上设5座小阁,阁上耸立小塔,充分体现出藏传佛教与汉族传统建筑交融的建筑特色。

  青海民族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寺院建筑以宗教文化起主导作用,民居建筑充分显现出"多民族性格"。如藏式建筑下简上繁、外粗内精、藏汉结合;土族民居墙面优美,堂屋内间设经堂,院内设玛尼杆;回族和撒拉族建筑虽以汉式为主,但讲究砖雕木刻,并以精细繁多为贵。除此之外,青海民族建筑还广泛运用"因借"手法,借山川以求气势磅礴,借花草以求自然情趣,借装饰以增加和渲染建筑的气氛。

  新疆是东西文化荟萃之地,是一个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交界之地,民族众多,无论是佛教建筑文化、伊斯兰教建筑文化或是各民族的居住建筑文化都在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回族清真寺吸收了汉族传统木结构体系--大木起脊飞檐阁楼形式,但总体布局及主要建筑的平面布置和造型方面都扬弃了汉式宫殿或庙宇的形式,创造了独特的平面形制和体形造型艺术,鲜明地标志了伊斯兰教的特征。维吾尔族遍布全疆,其民居建筑、清真寺建筑、玛扎建筑的造型艺术都别具一格,装修、装饰中的柱式、木格棂花门窗、木雕花饰及砖雕、琉璃、石膏花、彩画等极具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云南各民族之民居建筑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族民居既交流融合,又具有民族之特色。白族、纳西族、彝族合院式民居,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又具地方民族特色。朝向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南北向。白族民居装修精致,卓越多姿。纳西族民居悬山屋顶,施博风板及悬鱼,唐宋遗风犹存,风格轻盈秀丽。彝族"一颗印"民居内院较小,但都对外封闭,形成家庭私密空间。云南的芒市菩提寺,在干栏式傣族佛寺上采用汉式传统建筑歇山屋顶,翼角起翘,完全不同于汉族、傣族的传统佛寺,而是两种建筑文化的结合,别具一格。

  结语

  民族建筑艺术所具有的民族性格,强化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更保持了民族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这对于研究中国的民族建筑,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

  (责任编辑:曹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