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代表着大理市辖区内洱海以西、苍山以东的坝子。其保护范围东起洱海西岸界桩,西至苍山东坡;南起阳南溪南岸30米,北至罗时江入海口迤西一线;平均海拔2200米。“海西”人居环境选址属于传统的“背山面水”风水理念,这种选址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局部小气候: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3]。“海西”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历来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是农耕文化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康体 休闲为主的旅游度假区。 与“海西”一水相隔、洱海东侧区域的“海东”,与“海西”同属典型高原山地地貌,但相对而言,坝区面积更小,地形更为复杂。地质多为石灰岩和变质岩,基础不稳,土层薄。辖双廊镇、挖色镇、海东镇,但多为村庄聚落,人居密度较低。 在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及长期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作用下,“海西”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强度较高、人口密度大、可利用土地少、生态环境保护需求迫切。为减轻“海西”在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压力,科学地保护大理——全国仅有的有山、有水、有历史、有遗存、有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海西田园风光”。在大理市“两保护、两开发”总体发展布局和战略目标下,现阶段城市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放在海东。目前海东地区正处于高强度开发建设阶段,以期达到有效解决集约利用土地问题和人地之间的矛盾的目的。 4.海东海西景观格局指数差异 “海东”、“海西”虽然只有一水相隔,但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地质情况、基础设施配套、聚居密度、农田面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4],本文选取景观类型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景观形状特征(景观类型斑块平均分维度)几个相关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研究。 4.1景观类型面积比例 (1)“海东”、“海西”片区的景观类型中,植被景观均占最大比例,占到研究区域的50%以上。因为该区域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区域,过往开发建设中为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对山地环境的破坏,通常其人居环境建设密度较高,集约利用土地,周围环绕植被以保护山地地貌;同时随海拔上升,可建设用地将逐渐减少并以植被景观用地为主。 (2)池塘景观均为两个地块中所占比例最小的景观类型。一方面因为毗邻该区域最大的高原湖泊洱海,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基本依靠洱海开展;同时因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特别是海东山地垂直梯度特征更为明显,山体表面蓄水能力差,池塘比例偏低。 (3)“海西”与“海东”景观类型比例关系存在差异性。海西片区为:植被景观>农业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裸土景观>池塘;海东片区为:植被景观>裸土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海东的裸土景观面积比例约为海西地区的 4.5 倍,海西地区农业景观面积的比例约为海东的 7 倍。研究表明,除了植被景观以外,海东以裸土景观为主、海西以农业景观为主,基本农田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海西(图 3)。 4.2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 研究表明,海东海西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均存在差异性,导致两个片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景观格局特征,海东片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1) 除植被景观、裸土景观以外,海东其他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相对较小。海西池塘景观的面积比例小于海东而平均面积却大于海东;海东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为 17.38ha,海西为 21.13ha,海东的平均斑块面积小于海西(图4),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东片区景观斑块的破碎性。 (2)海东片区的景观斑块密度排序为:裸土景观>植被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景观,其中植被景观、裸土景观和池塘景观密度均高于海西,而农业景观和人工建设区景观的斑块密度低于海西;植被景观和裸土景观的斑块密度较其他景观类型明显偏大,表明有一定的景观优势度(图5)。 (3)海西片区的景观斑块密度排序为:植被景观>人工建设区景观>裸土景观>农业景观>池塘景观。各景观斑块密度差别不大,斑块分布相对均质。 (4)海东的景观斑块较为分散,海西相对集中。 4.3景观形状特征 研究表明,海东地区的景观斑块平均分维度为 1.0523,海西地区的景观斑块平均分维度为 1.0445,均比较接近 1。表明海东、海西在整体上斑块边界比较简单,变化不复杂。相比较下,海东的整体斑块边界形状更简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东地区景观斑块边界更接近自然生长的边界,受人工干扰程度小。 5.海东海西景观格局差异成因分析 “海东、海西”地区的部分景观格局指数差异,反映出环洱海人居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总结这两个“一水相隔”片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5.1地理因素 海东、海西分别位于洱海的东、西两侧,自然地理的作用在洱海西侧与苍山之间形成了大面积的坝区。这些坝区在土地利用条件严峻的高原山地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原山地人居环境中人类生产生活的首选之地[5]。所以海东海西人居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典型地反映了高原山地的特殊性。 5.2气候因素 大理地区的常年风向为西南风。风从西南方向吹来,经过苍山的阻挡作用,使风力在苍山东侧减小,使得海西地区受风力的影响和侵蚀能力较小;而海东地区位于洱海东部,风力在洱海表面没有受到阻碍,海东地区的风力较海西地区大,海东地区受风力的影响和侵蚀作用明显,导致海东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5.3开发建设代价因素 海西地区土地平坦,建设成本相对较小,作为人居环境开发建设的首选之地,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使海西地区人工建设区景观斑块面积激增、密度增加。 6.结语 通过研究表明,虽然“一水相隔”,但海东海西的差异性较大。 (1)海东自然生态条件相对较差,景观破碎度高,可建设用地少,地形垂直梯度变化大,喀斯特地貌类型对人居环境开发建设影响大。自古以来人居分布密度相对较低。 (2)海西自然生态条件相对较好,地质情况较好,地形坡度较小,景观类型除有较完整的植被斑块外,其余斑块较为平均,适合开发建设。自古以来人居分布密度相对较高。 (3)目前为缓解海西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的压力,海东成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 (4)在海东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其景观破碎度高的自然规律;保护好大面积的植被斑块,结合各地块内植被种植,将植被景观作为整个区域的基质[6];尽可能对裸土景观进行改造,减少裸土景观的面积及密度;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各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形状及大小,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景观破碎性。 (5)进一步加强对海西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限制人工建设区斑块面积,扩大植被斑块、农田斑块等的面积、密度及连接度。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特约报告[J].山地学报,2012,04:385-387. [2] 徐坚、汤晨苏、方芳.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08):113-118. [3] 徐坚、梁彦杰、周盛君. 滇西北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分析[J]. 华中建筑,2010,03:137-139. [4] 路超、齐伟、李乐、孙瑶、秦天天、王娜娜. 二维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在山区县域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2012,05:1351-1358. [5] 徐坚、汤晨苏、方芳.基于生态适应性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研究.中国建筑科学,2013(12)。 [6] 徐坚.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