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校园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根据地形、区位等条件不同,故在生均建筑面积指标确定的条件下,校园用地规模有较大的差异。从部分国内外知名高校校园占地面积来看,从几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生均占地面积也有十几倍的差距,上下浮动余地很大。根据广东省所有高校校园用地规模数据分析,表明约一半广东省高校的校园占地面积超出了“92指标”高校用地面积规范的要求。 将校园规模满意度和舒适度调查结果与相应的高校校园用地面积规模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拟合回归曲线。由此得出,生均用地面积宜大于12.61 m2/生,但随着生均占地面积的增加,学生满意度提升缓慢,当生均用地面积超过132.59 m2/生时,增加生均用地面积对满意度的提升很小,且导致面积浪费。“92指标”中的生均占地面积指标学生满意度评价为“一般”。根据校园用地规模学生舒适度与校园面积回归曲线。校园用地面积不宜小于20公顷,不宜大于360公顷,100~200公顷的校园用地规模舒适度评价处于“适中”水平。 校园用地面积相对于满意度和舒适度评价有较大的宽容余地,加上不同校园地形的差异性,校园用地规模不宜采用固定的数值,宜为一个有上限和下限的区间。 校园用地规划应借鉴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根据基地地形地貌条件适宜建设的程度进行划分,分为建设用地与自然景观绿化保护用地。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营造校园山水景观,保护校园景观用地。坡度较大的山地和滨水区域等自然资源优良的用地宜设置为景观绿化用地,并加以控制保护,为校园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 采用紧凑型校园规划原理,部分地段可采用高层高密度建设,生活功能部分可与城市社区共享,以控制校园建设用地面积。 参考文献: [1]黄翼, 吴硕贤.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 城市规划, 2014(04):85-91. [2]沈济黄, 陆激. 大学校园的城市设计策略[J]. 新建筑, 2004(02):6-9. [3]向科. 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01):66-70. [4]高冀生. 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 世界建筑, 2004(09):76-79. [5]王建国.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 城市规划, 2002(05):29-32. [6]朱怿. 空白校园——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规划设计反思[J]. 建筑学报, 2011(06):12-15. [7]沈国尧, 孙万文. 从广州到兰州——大学校园规划的反思[J]. 建筑学报, 2006(06):68-71. [8]冯刚. 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2005. [9]张建华, 刘建军. 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05(03):80-83. [10]严建伟, 王笑寒. 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J]. 建筑学报, 2005(03):11-13. [11]胡晓鸣, 吴伟年, 洪江, 等. 聚合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J]. 建筑学报, 2002(04):18-19. [12]高峻, 吴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 华中建筑, 2003(06):50-53. [13]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14]李旭, 赵万民. 解大学校园规模之“忧”[J]. 新建筑, 2009(05):17-19. [15]陈向荣. 大学校园主要规划指标初步研究[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03. [16]海佳. 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1. [17]黄翼.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学生满意度评度[J].南方建筑,2016(02):7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