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是人民日常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 公建类型繁多,应用范围极广,有文教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等。公共建筑的设计工作涉及到总体规划布局,功能关系分析,建筑空间组合,结构形式的选择。空间,形式,比例,尺度,功能,构图,文脉,环境这些常用建筑设计语言已经牢记建筑师心中,但怎么把这些语言用到公共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上呢?做为一个建筑师,在我们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动手练习中,如何把握这些准则,去思考去探索问题,以便求得一个折中的方案来满足设计的要求。 在孩提年代,我们对建筑的初始概念无非就是由球,立方体,锥体这些基本形体即人们所说的柏拉图体组成的建筑,记得小时候上美术课的时候,画到建筑物时,无非是个三角形的屋顶再加上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屋身……也许当年的这些想法显得很单纯,但老实说,柏拉形体对于我们的视觉来说是鲜明的,实在的,毫不含糊的,因此可以说它们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表现了普通的和特殊的形态美。对比下图柏拉图形建筑和深圳少年宫。由此可知,在所有的图形中,形态越简单,越有规律就越是容易使人感知和理解。在这里,我们同时可以为我们的立面设计做一下检讨,我们做设计时总想让立面的元素丰富多彩些,总是这里那里地搬那些大师的特色立面处理部位,搞得自己的建筑比联合国的国种还要乱杂,缺少一个统一的基调,最后还想通过用单一色彩立面来补救……现在觉得立面有时要纯朴大方些,在这里我们也不是要追求密斯的“少即是多”主义,而是要在和谐统一的整体上丰富我们的立面设计。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形式或形状的选择和应用往往还要涉及到别的因素,例如对尺度的考量和推敲往往就会影响到形状的重要性和含义。建筑的尺度有“亲切的尺度”,“纪念性尺度”,“夸张的尺度”等。无可厚非,建筑的尺度对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剖面设计甚至空间造型影响极大,说到尺度,最终影响到的是空间的塑造,要一个亲切的还是纪念性的或是夸张的空间是要通过尺度来塑造的。那么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之上的,事实上尺度的概念就是要求人们在一个事物与另外一个事物之间建立起一种对比和比较关系。又如深圳少年宫,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应用了夸张的尺度,造型应用简洁大方,能给人一种尺度上的震撼,现在我对之前进入那个玻璃圆桶式大厅里的感受还记忆犹新:妩媚的太阳光通过玻璃射到你的身上,抬头望那椭圆球体的上空,那现代时尚的建筑冲击力让你耳目一新,夸张的建筑尺寸一次又一次地把你带到了童年浪漫的时代,在这里让你的心灵穿越时空的交织,让你遨游在快乐的时空中…同时尺度的把握对空间的塑造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局促的,紧张的,适用的,舒适的,自由的,空旷的等等空间感受都来自于人体尺度的度量关系。这种度量关系反映了建筑物的绝对尺度。 再复杂的体块无非也是由点,线,面来组成的,当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影响到建筑设计平,立,剖面的美观。怪不得人们说“艺术是相通的”也许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归结出建筑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建筑源于艺术,却高于艺术。因为它不单单是跟美学挂钩,不同的政治制度,民族传统,审美观点,自然条件,城市规划,经济水平等都会是影响建筑设计的外在因素,远远比随心所欲的纯艺术复杂多啦,如果说大多数的艺术作品是取悦艺术家自己,那么可以这样认为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却是为了取悦别人。当然这不算是设计者的悲哀,相反不能取悦客户, 只会取悦自己的人是多么悲哀….. 怎样把握公共建筑的平,立,剖面的设计呢?一般步骤如下:把握平面设计的切入点,做好建筑平面的功能分区,控制好流线的分析,同时要注意结构的分析。当然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只能做个参照,让你综合地去把握,调配好它们相互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建筑体块和立面的处理往往能在形上给建筑性质做出定义,中国国情要求我们的建筑要做到适用,美观,经济。当下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对建筑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对建筑的美有了自己独到的品味,一个成功的设计人员要在迎合群众的不同需求,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对美有更好的诠释。 借用中国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崔凯教授的作品——外研社培训中心,发表一下个人的愚见。可以说欧美的建筑师早就作过此类的后现代建筑,崔凯教授也可以这样认为是成熟地掌握了这套做法,而且在这里融入了中国的平面元素——庭院式,我们可以看到他设计的平面支解得比较完美,细部也处理得有情趣,比如说餐厅的三个小包间,在平面上他们的摆放有一定的韵律,中间那间包间来个异变,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序列,赋以建筑平面动感美。在立面的处理上,首先他采用的深色的墙体和白色的墙有机结合,有利于拉开建筑面的层次感,大面积的实墙和玻璃面的结合形成了虚实的强烈对比,特别是游泳池立面的处理,弧型的大面积玻璃立面配上屋顶的深色构架达到了轻逸的效果,通透的玻璃面让阳光直射室内,活跃了游泳池活动区的气氛,同时达到借景的目的,把室外的优美环境引入室内。在立面的处理上,其雕塑感也是挺强的,该建筑在一个受阳面上搞了很大片实墙,在其中采用减法法则削出一个楼梯的空间,从而形成的灰空间产生了深深的阴影,使立面极其突出。立面的窗布置也很有韵律,我们要注意到设计者又特意搞了几个变异的窗来打破其规整性。在室外的处理上,采用大面积的草地,绿色的地面又与深红色的实墙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而且在空间的限定上,我觉得他处理得很成熟,按节奏排列的灯柱限定了室外的空间,除了有引导行人的作用外,也可以说列柱形成了建筑在空间上的延续,列柱占地有限,却也能有其他围合结构同样的作用,达到了用极少的因素来表达更丰富空间的作用,同时他设计了很多门框式的墙洞,能把人的视觉中心吸引到里面去,有画框作用的异曲同工之处。大厅内的楼梯做了小空间来包住它,这种处理手法是美国建筑师波特曼的“共享空间”理论的具体表述,在一个大型空间里,用实体形式划分出限定不太强烈的小空间,产生空间层次效果。 结语:从读建筑学到现在,我得到了许多师长和前辈的帮助和提携,幸运地在短短几年间参与了大量的工程实践,例如集美万达广场,佛山万达广场等大型公建的设计,在感受老一辈建筑师对建筑的热爱和执作的同时,也深感作为一名建筑师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要拿出更好的作品来感谢我们的这块土地,让它生长出本土的建筑物,根深蒂固,扎根在这片孕养我们子子孙孙的大地之上,今天我们还处在建筑金字塔的最底端,要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还要一步一步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3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张文忠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第4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刘云月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平装]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05出版) 4. 郝曙光 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戴志中、卢峰、 陈刚、杨震 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