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

时间:2021-05-19 09:26 点击:
摘 要:改善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工作重心。十八大论述了在领导下所取得的民生成就,并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

  摘 要:改善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工作重心。十八大论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民生成就,并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诉求,从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三个方面着手来改善民生,进而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关键词:改善民生 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4-035-02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这五个方面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随着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五个方面如同一个五环,紧紧相连又相互作用。社会建设是这五环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的稳定、和谐息息相关,而改善民生更是社会建设的关键所在。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格外重视,据统计“人民”一词曾出现了145次,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年限。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了“三步走”到“新三步走”的转变,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如何处理不断衍生出来的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阶段的改善民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是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

  一、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七大以来提出了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有着重要的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

  党的十六大是这样描述“小康社会”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十年的奋斗,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经济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虽基本得以解决,但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衍生出新的民生问题,迫切要求进一步改善民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指标,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进行,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小康才能称得上真正、全面的小康。只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实现。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动力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衍生出新的民生问题,即便是到了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改善民生仍然需要进行。到那时,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就会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社会和谐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社会保障。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而进行。

  (二)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共产党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取得了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新是在各族人民的拥护下建立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由此可见,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只有坚持为民服务,改善人民的生活,最终才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能仅仅靠政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广大群众有了物质保障,提高了积极性,便会万众一心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次,改善民生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现阶段我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来发展经济,好的社会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近年来,民生问题突出,是否能妥善地处理好民生问题关系着我党信誉的好坏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同时,人民生活状况改善的越好,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诉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民生诉求的不同主体出发,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人民要求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道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面”二字,因此必须是各地区的小康,各民族的小康,是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一些地区率先迈入了发达的行列,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不断的拉大,地区发展失衡,我国东部发达,中西部发展落后,城乡差距拉大。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康社会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的目标。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些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民生诉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比如那些城市中失业者、残疾人、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与此同时,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为64222万人,尽管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比重的47.43%。当前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直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农民富裕国家才能强盛,社会才能安定,没有农村的小康算不上全面的小康。农民在我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进行了土地革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村支持城市,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已经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人共同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致力于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