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术答疑 >

知识再语境化的论文分析

时间:2021-05-07 14:09 点击:
论文榜小编回答: 教学机制是一个再现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得以产生、复制、传递的机制,是捕捉在生产、复制、改变的文化的过程中,权力在宏观、微观层面运作的关键手段。分布、再语境化、评估三规则具有层级关系,其中,再语境化过程将分配规则语境化,语
论文榜小编回答:
  教学机制是一个再现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得以产生、复制、传递的机制,是捕捉在生产、复制、改变的文化的过程中,权力在宏观、微观层面运作的关键手段。分布、再语境化、评估三规则具有层级关系,其中,“再语境化”过程将分配规则语境化,语境化规则调节了不同领域的知识话语的构成。Bernstein对于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框架与Bourdieu的“场域”的概念非常相似。在充满冲突和竞争的社会空间,人们试图垄断有效的资源,建立权力的差异化层级。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场域本身的形式和分类成为了争夺的焦点。改变资源的相对价值和分配,就等于改变了场域的结构,等于改变了场域内部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
  下面简单介绍Bernstein这一“教学机制”的三条规则:
  分配规则的作用是规定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其手段是将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分配,导致对知识或者教学身份的不同导向。分配规则发挥作用的领域是知识的“生产领域”,主要是大学。
  再语境化规则规定特殊的教学话语的形成方式,即知识话语被移离源知识语境、被重置、再聚焦的规则。知识再语境化规则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各类官方的教育机构、部门、大学、研究机构、与教学相关的媒体等能够影响教育机构的各方,他们制定教育制度、课程、等级,争夺制定教学文本和实践的规则的控制权。这也是教学话语制造传输和习得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约的场所。规则制定者选择、组织学科知识,控制教学模式,控制教学环节,提出评估知识有效性的规则。被再语境化的话语以教学话语形式出现,与原初知识之间存在很少相似之处。
  评估规则涉及教学实践,用以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实际有效性。它们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学校这一知识复制的场所。在上一层级(即再语境化)产生的教学文本通过教师这一环节被“再语境化”,转变为适合课堂传授、学生互动的知识。有必要区分文本的两种再语境化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在课堂的适应性转换,第二个层面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再语境化。我们将第一个层面理解为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进行的总体再语境化,例如在备课时对内容的筛选、教学媒介的选择、阶段性目标的设置等。而在课堂的微观教学语境下,教师将宏观的语境化规则不断地进行即时的再语境化,以适于课堂语境下的传授。同时,为了维护和构建自己代表知识权威的形象,教师使用相应的话语资源建立自己的话语的价值和合理性。知识教授过程就是不断地将知识再语境化的过程。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