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榜小编回答: 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程意识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双主体”意识。“双主体”意识包含两方面:第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的。指的是,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育理解及认知结构来改造己设定的课程,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独特“个人经验”渗透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丰富内涵且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其二,时刻紧扣学生主体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来教育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均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要以促进未来一代公民的发展为总目标。因此,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是课程设计的依据,另外学生也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的个体,你不用指望他会完全依据课程设计者预设各种渠道和路径来完全的粘贴复制你们的人生经历,杜威的经验课程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带着经验进入课堂的”,他也不会毫无保留地接受你所预设的全部课程内容。上述两个“主体”并不矛盾,在我们课程意识视角下,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2“生成”与“建构”意识。《学记》的“教学相长”告诉我们:教和学两方面时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认识水平都能得到提高。而师生双方观点的磨合、切磋正是教学效果生成的基本要件。现代教师要在思想上充分意识到:课程不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不再是由课程专家设置好的可用成品,而可以是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切实生成的,建构出来的;以前的“唯教科书”、“唯灌输接受”不再是课程的全部,也不是“教规”,它曾经只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载体,它页是可以被质疑之后再被修改的。 当教师拿到预设好的课程内容之后,一个新教师,一个好教师应该是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和调整,这也是一种“裁剪加工”,也是一种“生成”。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己经创造、建构好了,就从此止步,因为也许在下一步的实施中,又会有新的生成,新的建构。只有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时刻把握课程建构的意识,时刻秉持批判反思的立场,质疑、挑战现存的现象,愿意运用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来重新检视过往视为顺理成章的当然的课程内容,才能不断的动态生成课程,并实现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