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榜小编回答: 教育效果与教育方法、手段、途径以及教育环境等密切相关,而其最为根本的要求是符合教育规律,根据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受教育者-学生在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有效性-即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学术规范要求并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动,是衡量学术规范教育效果的关键,而且保证学术规范教育效果就必须做到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学术规范认知现状出发,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有学习如何做学问的主观愿望。在这里,主要探讨如何促进学术规范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提炼出学术规范教育一些必须采取的基本形式。 大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而实现的,课程设置是学术训练的重要形式之一,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其教师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术规范属于“共同的知识经验”,是高等学校学生进行学术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面临中学与大学之间的鸿沟-学术上的割裂,对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学懵懵懂懂,需要师长的指导甚至规定,而后才有可能对学术有初步的认知。美国的大学非常重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都为研究生开设有诸如“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等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师生讨论等方法传授相关知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设计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对于与学术规范核心内容直接有关的课程,譬如“诚实做学问”,设置为必修课;而其进一步补充或扩展的内容,设置为选修课。课程学分是保证学术规范教育不漏掉每一个学生的主要且非常重要的方式,除了要求学生获得学术规范必修课程学分之外,还必须有1-2门相关内容的选修课学分,使得学生对学术规范的学习有落实、可检验,为学术规范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制度保证。对于必修课程的设计,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课程一开始就讲明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学习;二是学分获取标准,应充分考虑学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术规范相关知识才能达到合格标准这一问题,区别于普通课程的60分合格标准,而应像考驾驶执照那样以90分为合格标准。 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形式的优势表现在:其一,授课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全面介绍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相关学术规范,将学术规范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从而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影响力;其二,可以避免因无知而造成的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例如在课堂上详细解释“什么是剽窃”,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做出剿窃的举动,而且可以对故意剽窃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威慑;其三,师生可以面对面直接互动交流,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关于如何做学问、如何获得学位的具体指导,而且会消除原来对学术规范要求的一些误解或认识偏差,从而可能在学术活动中更加注重遵循学术规范;其四,授便于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困惑,可能会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教育可能更具有针对性。简言之,课程形式促使学术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由于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广泛,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而且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术训练要求,应根据本科生、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来设置课程。学术规范教育应从本科生一年级就开始,首先应开设类似“学术规范概述”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懂得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了解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品质,在思想上确立诚实做学问的信念;同时,结合学校学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介绍学术规范方面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学习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业的基本标准。在本科阶段,还应开设类似“专业学术规范”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法、学业的具体标准,知晓与专业有关的重要学术刊物,学会查阅与使用文献资料、收集与使用数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进行合作学习、撰写文献综述、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等训练。研究生阶段,应开设以“学术诚信”、“学术研究方法”为主题的必修课程,分别以学会正确引用、避免剽窃、承担学术责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并与学术训练紧密结合,使其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中,掌握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正确使用文献资料与数据,不断熟悉专业研究方法,熟练地进行论文写作,对学位论文及本学科的学业评判标准有清楚地认识。另外,对于本科非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要求其选修本专业的本科阶段类似“专业学术规范”的课程,以确保其对专业学术规范的掌握与其他研究生一致。 虽然课程教育能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学业兴趣、个性品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仅仅依靠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课外辅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