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榜小编回答:
元认知支架的功能在于支持个体管理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引导学习者进行反思的。
在美国的写作教材中提供了比较多的元认知支架。代写论文分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5课“写才能得到”中就有一例。
元认知支架的表现形式以问题为主,也可以是建议。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的时候,“问题”形式的支架就成为了“建议”形式的支架。与“建议”支架的直接表现方式相比,“问题”支架更具启发性。
在基于技术的元认知支架设计方面,一个称为“写作伙伴”的智能化文字处理器值得关注。在学生写作时,“写作伙伴”会在跳出的窗口上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问题根据学生写作的不同类型,涵盖写作过程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功能意识方面,问题有“你写作是为了说理还是描述?”“读者是新手?记住他可能需要知道一些有关这一论题的基本事实”。在话题精致化方面,“对于这一点我还知道些什么?”等等。显然,这些问题旨在进行元认知支持—使学生去思考写作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提示他们做些什么。关于写作伙伴的研究得出几点结论:首先,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元认知指导的人,在使用了这一程序两个星期之后都回忆了与写作有关的元认知。这一结果表明元认知支架己经被内化。相关的研究报告还说,使用“写作伙伴”的学生后来在没有这一工具的支持时也写出了较好的文章。这证明了这一程序应用具有持久的效果,或者说具有认知留存。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写作学习支架按功能被分为四类,其意义在于为我们的支架设计提供多维的思考视角。总体而言,概念支架帮助我们明确是什么有什么用等,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因为理解是会使用的前提;程序支架提供过程指南;策略支架提供方法选择;元认知支架则是进行思维和学习过程管理与反省的工具。四种功能支架构成多维的支持系统。在教学实践中,这四种类型的支架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时难以区分,不必刻意去区分。我们最需要掌握的是用以指导支架设计的思维路径。
在依据支架功能类型的思维路径进行支架设计方面,我们还要重视吸收和改造我国自身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我国古代概括出的文章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戴师初提出的文章立意的“三番来者”说等等,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写作学习的策略支架或元认知支架。代写论文说,尤其值得重视的马正平教授的提出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包括:写作赋形思维(重复思维、对比思维)操作模型、写作路径思维(因果分析、构成分析、过程分析、程度分析)操作模型、写作相似思维(自相似与他相似)操作模型的建构训练、写作策略思维(协调、对抗)思维操作模型等等,这些模型为我们进行策略支架设计和元认知支架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