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 由于林业病害虫发生范围广,危害巨大,因此应该重视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争取在灾害发生前就进行监测预报,以减少病虫害造成的危害。但现实情况是,各地由于经费、技术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往往缺乏必要的监测、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导致很多地区不能有效地控制灾情,导致灾情严重,危害效果难以估量。 1.2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大,防治难度大 近几年来,由于各地区纷纷大量种植人工林,造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激增,受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制约,加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使得各地有关工作人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困难重重[2]。 1.3科技水平低,防治手段落后 在我国林业资源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来。此外,缺乏最先进的设备或仪器进行监测与防治,防治手段落后。 2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措施 2.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的认识,全面开展防治工作 各地政府和社会要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对国民经济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量将病虫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内。 2.2加强林业病虫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大,传播速度快,科学侦查害虫的动态非常必要。各地应坚持把林业病虫害的监测工作重视起来,配合专人运用高科技的技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林业病虫害为首要目标。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市县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发现有林业病虫害的地区进行跟踪治理,切记要掐断病虫害的传播源头,防治危害的扩大。坚持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要对辖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气象气候等状况全面掌控,确保前期森林病虫害动态预测预报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做到早发现、早除治。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3]。 2.3想方设法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资金是影响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原因,各林业资源发展较好的地区大多数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加大资金投入,多方位筹集资金运用到林业建设当中来,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逐渐加大对林业病虫害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将其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与治理中。建立效益跟踪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严防随意挤占和挪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如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来完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中,明确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1]。 2.4加强科技水平,不断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手段 坚持林业生态科学发展,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和自控能力。加大科研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利用光、温度、生物物理技术、放射能和电离辐射、人工和使用器械机具捕杀等手段进行防治。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自己地区发展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对现有的天然林加以保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林业建设,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其次,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化学农药,大力倡导使用微生物农药。再次,要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喷雾喷粉机、6HZ-2020A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防治病虫等监测技术,综合运用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总结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是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育健康森林,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能增加林农收入,而且能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析林业病虫害防治知识库的构建[J].广东科技,2012,(23). [2]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2012,(11)。 [3]杜霄霞。关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办法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