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铃薯晚疫病又名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该病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 一、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症状 马铃薯的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能受马铃薯晚疫病的为害。一般叶及薯块发病较重,叶片症状最为明显。病株多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病叶初生褪绿水渍状小病斑,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时候病斑迅速扩大,颜色由浅变深,最后变成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无明显界限。病健部交界处可见一圈白色霉轮,叶背面比较明显。病斑延及主脉或叶柄处,叶片即萎垂。病害大发生时,全田叶片一遍焦黑并大量脱落。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面没有霉轮,症状很容易与早疫病混淆,将病叶进行人工保湿培养,如长出一圈白色霉轮,即可确诊是晚疫病。薯块受害后,病斑呈暗灰色,略下陷,触之病部发硬,或呈褐色干腐状。土壤潮湿时,病斑侵入内部,同时有许多杂菌侵入,常使整个薯块腐烂。 二、马铃薯晚疫病的形态特征 孢囊梗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膨大的节。孢子囊柠檬形,大小2-38×12-23(μm),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易脱落,在水中释放出5-9个肾形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具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菌丝生长适温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 三、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藻状菌纲。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越夏,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带菌种薯及遗留土中的病薯萌芽时,病菌即开始活动,逐步向植株地上茎叶发展,成为中心病株。其上产生孢子囊,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在其开花前后,如遇天气温暖、早晚多雾、露,或二日以上的阴雨天,气温不低于9℃,相对湿度在75%以上,就会出现中心病株。如果天气继续阴湿,病害就会讯速扩展到全田。地势低湿,通风不良,或者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者土壤脊薄,营养不良,品种成熟期迟,播种过晚,均会降低植株抗病力,有利于病害发生。 四、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规律 1.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块中越冬或越夏,播种后侵染幼芽、幼茎,病株上产生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传播,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形成芽管,从植株气孔或表皮侵入,反复进行再侵染,病菌落入土中则由薯块的伤口,芽眼及皮孔侵入,在贮藏期一般不会发生新的侵染。 2.马铃薯晚疫病的传播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可以随气流(风力)传播,带有病原菌的种署播种后,病芽失去发芽力或在出土前腐烂,若病芽能出土,病菌则会在幼苗茎基部沿皮层向上发展,形成通向地上部的茎上条斑,病菌与病苗长期共存,温湿度适宜时,病部产生孢子囊,病苗成为中心发病植株,病菌借助土壤水分的扩散而被动的在土壤内移动,还可以在健壮的马铃薯上繁殖。 3.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以温度、湿度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如遇连绵阴雨,气温较低,昼夜温度在10-25℃,相对湿度75%以上,病害容易流行;耕作与栽培措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垄地重、密度或株型比较大可以增加小气候湿度,利于许多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偏施氮肥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的徒长,而若土壤瘠薄,缺氮或黏土则会降低植株的长势,有利于各种病害侵染,增施钾肥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五、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 可因地制宜选用不同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无害、贮藏查害、除害,在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留无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地势高、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增施钾肥,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加强病害监测。选择低洼潮湿、植株生长旺盛、开花较早的感病品种定点调查,调查时,发现叶片有可疑的个别小斑点时,需要仔细检查下部叶片或邻近植株的下部叶片,并定株逐日观察,直找到有典型病斑的中心病株。 2.马铃薯晚疫病的农业防治 在生产上采用轮作种植方式,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马铃薯相邻种植;许多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因此,育苗土要选用没有种过茄科作物的土壤,提倡用营养钵、营养袋、穴盘等育苗,保证培育出无病健壮幼苗;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采用配方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适当增施磷、钾肥。定植后要及时防除杂草,根据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的结果习性进行合理整枝、摘心、打杈,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植株主茎的生长;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结果习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密植方式,如双秆整枝的马铃薯种植密度为2000株/亩,而单秆整枝则为2500-3500株/亩,早熟品种4000株/亩。合理密植可有效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空气湿度,从而防治各种病害的发生。 3.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进行初期控制。当发现中心病株时,每亩用68.77%银法利(氟脲锰锌)100g或52.5%抑快净(恶唑菌酮·霜脲氰)27g或85%克普定(波尔多液·霜脲氰)80-100g等配制成500-800倍液,每隔7-10天重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 周平,王朝海,王朝贵,等.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0-211. [2] 夏青,管少云.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5):102-103. [3] 蔡汝翠,孙章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3(3):14-15. [4] 李晓中,郑春.长岭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62,165. [5] 熊咏,莫纯碧,龙玲,等.毕节市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马铃薯,2013(3):179-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