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属大戟科植物,原产于非洲东部,我国栽培的蓖麻由印度传入,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1]。蓖麻油被广泛用于香料、润滑剂、表面活性剂、涂料、医药等领域,它的工业价值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随着蓖麻油加工业和应用开发研究的进展,将会出现很多新的利用途径[2]。我国蓖麻产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加工原料问题,国内市场每年要蓖麻籽80万t左右才可以满足加工需要,但目前年均总产25万t左右,需求缺口较大[3]。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较多,其中之一是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较少,据严兴初等人报道,我国蓖麻生产的主推品种30余个,其中杂交种只有10多个[4],且产量较低。因此,生产上亟需优质、高产、抗逆的杂交种。
内蒙古通辽市农科院在发现育成带有标记性状的蓖麻雌性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建立了“一系两用”、“两系法”蓖麻杂优利用研究体系[5],通蓖7号是利用该杂优利用技术途径育成的蓖麻杂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广等特点。在生产上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好评,目前已成为通辽地区及毗邻省区的主推蓖麻品种,较适合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推广应用。
1亲本材料
1.1雌性系347选育
通蓖7号母本347属Lm性雌性系[6],其选系基础是以Lm型雌性系材料为母本,以恢复系2129为父本进行杂交,在系统内连续回交7代于1998年育成,选育方法为回交转育法。该雌性系为绿茎,蒴果有刺,全株被有蜡粉,果穗较大,分枝适中,繁殖和制种产量及其综合抗性表现较好。雌性系的保持采用“半保持”方式,当利用其作杂交制种的母本时,利用雌性系的标记性状,去除无标记性状植株,保留Lm型雌株即可,而实现父母本自由授粉[7]。
1.2恢复系1987选育
通蓖7号父本为1987,其选系基础是以哲蓖1号为母本,以山西大串光桃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多代自交选育、集团选育而成,于2003年进入测交圃进行配制测交种。该恢复系为紫茎,蒴果无刺,全株被有蜡粉,果穗较大,分枝适中,产量及其综合抗性表现较好。
2组合配制及选育经过
通蓖7号是2005年在隔离区组配的杂交种,2006—2007年参加通辽市农科院院内产比试验,2008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蓖麻杂交种区域预备试验,2009年开始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蓖麻杂交种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了生产试验。2011年5月经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命名为通蓖7号,审定编号为蒙认麻2011002号。
2.1产量表现、品质及抗性
2.1.1产量比较试验结果。通过2006年初级产比试验、2007年高级产比试验和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蓖麻杂交种区域预备试验结果表明:通蓖7号在初级产比、高级产比试验中平均产量达2816.6kg/hm2,比通蓖6号增产391.4kg/hm2,与对照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较对照通蓖6号的增产率在13.25%~20.70%,平均增产16.17%(表1)。
2.1.2自治区区域试验结果。2009—2010年9点次区域试验结果,有6点表现比对照通蓖6号增产,其中有4点与对照通蓖6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平均产量为2673.6kg/hm2,比通蓖6号增产184.2kg/hm2,增产率为7.40%(表2)。
2.1.3自治区生产试验结果。2010年5点次生产试验均比对照通蓖6号增产,增产幅度为3.45%~26.84%,最高产量达到3472.3kg/hm2,平均产量为3118.1kg/hm2,比通蓖6号增产304.8kg/hm2,增产率为10.74%,单产水平居参试品种第2位(表3)。
2.1.4品种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通蓖7号在2009年区域试验中适应性稳定性好,综合评价好;在2010年的区域、生产试验中对环境的反应较迟钝,综合评价分别为好、较好;该品种适应于各试点地区种植(表4)。
2.1.5示范推广应用情况。2010年通蓖7号在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同时,进行了小面积示范,在北方蓖麻主产区7个试点共种植8.6hm2,产量为2625.0~3300.0kg/hm2,各试点均比通蓖6号增产,增产幅度为9.4%~18.2%,平均产量为3042.0kg/hm2,比对照增产417kg/hm2,增产率达到15.9%。
2.2抗性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