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遥感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总结了新型的玉米管理知识模型,以期能够提高玉米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玉米栽培增产技术 近几十年来,各地的农业专家针对玉米栽培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对玉米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雌雄分化进程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叶位叶片结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株型、密度、肥力条件下的玉米群体光合速率进行了研究。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是玉米栽培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生产水平越高,玉米最适宜密度也就越大。种植密度与玉米品种及土壤肥力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总体种植原则为:若品种为早熟矮秆,那么应该密集种植;如果品种为晚熟高杆,应该稀疏种植;若土地肥力较高,种植密度范围较宽;若果土地肥力中低,种植密度范围较窄。玉米种植密度研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不同气候状态的地区提供了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玉米种植的密度。 在栽培增产技术方面,肥料利用率也是研究重点,其中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玉米生产中延缓性肥料的应用、玉米施肥量、东北地区及黄淮海地区的玉米施肥推荐方案。当前,畜牧业发展迅速,有机肥料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农业专家仍在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玉米与豆科植物混种、间种都能增加玉米产量。上述各种技术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培肥地力技术的进步展现出来。 农业专家在玉米栽培增产方面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如何提高单株生产力,然后研究内容变为改善株型增大群体、延长光和时间与灌浆时间进而提高群体生产量,研究方向变为如何提高群体整齐度,如何保证花后物质高效生产。在玉米群体抗倒性、抗病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玉米栽培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2.1在玉米生物量监测中的应用 玉米生育期是影响玉米冠层可见光反射率、近红外反射率大小的重要因素,随着生育期的不断推移,冠层光谱反射率在红光区域内会逐渐降低,在近红外范围内会不断升高,当两者差异达到最大时,近红外反射率就会下降。LAl是反映作物长势、判断作物产量的主要指标。相关研究表明,在夏玉米喇叭口到吐丝期是预测光谱植被指数的最佳时期,根据LAl的整体变化,进行预测,用相关的试验资料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提示光谱植被指数能够将LAl准确地预测出来。特别是近红外波段与绿光波段的比值与LAl有着明显的指数关系,玉米品种、生育时期、氮肥水平等因素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2.2在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监测中的应用 在传统氮素营养测试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取样、测定和数据分析,而且应用性较差。近几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作物氮素营养诊断开始广泛应用无损测试技术。该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价作物的氮素情况,将会成为作物营养诊断技术的流行趋势。遥感技术在无损测试技术范畴内,其是通过对作物冠层光反射特性和光吸收特性检测来判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通过应用在玉米生长时期应用地物主动遥感仪发现,玉米大喇叭口期是施肥的重要时期,在该时期NDVI对叶绿素的变化最为敏感,而NDVI与玉米叶绿素含量及含氮量有着明显的直线相关性,所以利用遥感技术指导玉米施肥的可行性较高。 2.3在产量估算中的应用 相较于传统的统计方法,遥感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大区域内粮食生产信息,进而及时对粮食供需平衡进行预测。玉米产量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遥感数据主要是对基本农学参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建构出遥感估产模型。其中遥感估产建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产量-遥感光谱指数统计模式、产量构成要素模式、潜在-胁迫产量模式、作物干物质质量-作物产量模式。有研究结果显示,在玉米产量形成过程分析中,制定以PVI、RVI、CWSI为估产因子的产量构建模型的方案,能够提高估产精度,精度不低于90%。 3玉米管理知识模型 农业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创建了玉米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研究人员在玉米模拟技术中融入了玉米栽培专家知识,最终创建了玉米栽培管理信息系统。郭新宇等在玉米管理知识表达体系中渗透了数学建模技术,最终创建了具有时空规律的品种选择及播种时期的动态知识模型。赵传德等通过应用权重法分析了多个生态环境因子对玉米出苗率的影响,构建了玉米适宜播种量和密度范围确定知识模型。相较于传统玉米管理知识模型,上述新模型综合性更强,独立性更好,为探究作物生产潜力评价结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第十三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5):165-165. [2]景立权,袁建华,赵福成等.玉米超高产精确栽培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2):429-434. [3]景立权,肖尧,袁建华等.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3(6):84-90. [4]王文奇.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研究进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1):2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