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2)

时间:2016-01-04 16:03 点击:
3.农业金融监理资讯系统的构建。为加强对农业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理,构建安全的农业金融体系,台湾于2004年着手建置农业金融资讯网络平台和MIS管理系统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农业资讯网际网路申报系统及检查追踪

  3.农业金融监理资讯系统的构建。为加强对农业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理,构建安全的农业金融体系,台湾于2004年着手建置“农业金融资讯网络平台和MIS管理系统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农业资讯网际网路申报系统”及“检查追踪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的目标是提升农会信用部营运效绩,强化监理单位的监理效能,增加内部信息交流,推动农业金融信息化。系统结构如下:(1)网际网路申报系统。建立一个以农渔会组织为骨干的系统架构,包括农业金库、五大资讯共用中心、各地农渔会信用部、县市“政府”、“中央银行”、“中央存保公司”等。由“农委会”农业金融局赋予各有关机构账号申请,并依照各单位性质配赋权限,提供执行资料申报、资料浏览或管理、监督、搜索等功能;提供各种管理性报表,供主管机关及农业金融机构下载使用;提供系统稽核管理统计,以加强系统安全监管。(2)检查追踪管理系统。通过与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检查局建立检查行政系统连线机制,获取相关检查资讯后,转入农业金融监理资讯系统,以提供内部查询使用;同时保存检查意见资料、缺失改善意见及相关统计作业,建立资料库。(3)MIS管理系统报表作业。以WebBrowser为使用者界面,通过内部网站为相关部门提供查询。根据各相关单位申报资料经统计分析做成各式报表,提供相关单位查询。(4)资讯安全机制。各系统分别依照其特性要求,建置安全机制。配合ISO27001的要求,导入资讯安全管理系统(ISMS)。传输安全部分采用SSL的加密通讯协定(HTTPS通讯协定),以确保传输过程中的资讯安全。

  三、评价与启示

  应该说,时至今日,我国台湾地区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美国航空测量和遥感技术以来,台湾始终把信息技术摆在重要位置上加以推动,并取得了不俗业绩。其特点是起步早,产业基础好,研发能力强,服务应用面广,总体发展水平较高。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网络指标(NetworkedReadinessIndex)测评,从信息化发展整体环境、信息化准备程度和信息化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2003年台湾信息化水平在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位;另据国际数据公司的信息社会指标测评(InformationSocietyIndex),内容包括信息化的计算机基础环境、互联网基础环境、通讯基础环境、社会基础环境等,测评结果,2003年台湾信息化水平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0位,其中通讯基础环境排名第3,互联网环境排名第14。

  台湾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有:一是强化信息产业发展的“政府”意志,建立比较完善、稳定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决策、咨询、研发和监督评估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有效管理机制。二是注重官产学研结合,通过制定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息化发展计划,从政策、资金、人才供给等方面激发学术界创新,引导企业投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同时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信息化与整个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和商务、政务资讯化。三是增加“政府”经费投入,特别是相关的科技研发投入。资料显示,2002—2006年台湾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增长0.4%,而同期美国增长0.04%、日本增长0.1%、德国增长0.02%。研发投入中“政府”投入比重占31.4%,高于美国的29.3%、日本的16.6%、德国的28.4%。四是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政府”再造与企业再造协同推进,形成“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关系,加速研发创新与商品化,创造市场需求,构建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比较台湾地区的实践,祖国大陆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就农业信息化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先后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使信息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政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两岸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而且大陆农村面积大、分散广,目前尚面临着信息化的意识薄弱、信息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台湾地区的某些做法,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构成而言,农业信息化广泛渗透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涵盖产加销的全过程;就其产业的内涵看,农业信息化既有硬件建设,也有软件建设,包括信息网络体系、信息装备制造、信息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信息社会环境等。因此,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和社会的各方面,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基本思路。一是要统筹规划,把农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化总体规划中,根据农业和农村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专案规划和计划。二是要积极组织非农部门,包括科技、教育、工业、商业、财政等,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三是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各类有条件的协会、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大户等力量开展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农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要广泛动员农民直接参与,通过宣传鼓动、典型示范等有效途径,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发展农业信息化提供动力支撑。

  2.把农业信息化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一是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重大变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三是有利于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因此,要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根据祖国大陆实际,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必要的支撑。

  3.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数的高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必须构建衡量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既要体现信息化的共性,又要反映农业、农村的特点。鉴于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体系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指标,应该逐步把农业信息化指标纳入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水平。

  当前,祖国大陆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用信息技术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祖国大陆传统农业绝大部分还处于低质低效状态,技术、管理、经营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随着经济国际化、区域化的发展,农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传统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孝德.新型工业化要解决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四个方面的结合.论文天下网,

  2.彭作奎.我们站在农业的转捩点上.农政与农情,

  3.王镐杰.台湾农产品价格网路查报及查询系统.农政与农情,

  4.林有恒.农业金融监理资讯化简介.农政与农情,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