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超级杂交早稻的发展 2006年长江中游超级杂交早稻组合选育取得较大突破,两系杂交早稻组合株两优819和两优287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11,12],陆两优996和株两优02被湖南省认定为超级杂交早稻组合[13,14]。这些组合丰产性突出、米质有明显改善,且各有特点。其中,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育成的两优287达国标优质稻谷1级标准,填补了中国杂交早稻无国标1级优质米的空白[12]。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株两优819早熟性、丰产性突出,有效地解决了长江中游早稻生产早熟与高产之间的矛盾,且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较好、米质较优,为广适性超级稻品种。邓华凤等[15]根据长江中游双季早稻对早熟性的特殊要求,特别是随着早稻向轻简栽培技术(如直播栽培)发展的趋势,要达到超高产的目的,必须要早生快发,有效利用整个生长季节的光温资源。通过对这4个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分析,结合大田育种经验,初步总结出超级杂交早稻的主要特征:前期株型偏散,叶面积增长快,早生快发;分蘖力中等;后期株型适度紧凑,株高90 cm左右,上3叶具有长、直、略窄、微凹、较厚的特点,耐光氧化、耐阴性强,广幅光适应性强;中大穗,每穗粒数110~130粒,千粒重25 g以上;收获指数0.55以上。 2 杂交早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的启动,到2006年株两优819和两优287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长江中游地区的超级杂交早稻研究才取得了较大突破。2006年后又有荣优3号、金优458、陵两优268[16]等品种得到农业部超级稻品种的认定,但杂交早稻的种植并没有出现上升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生产过程中的不利气候因素 同中、晚稻相比,长江中游地区的早稻生产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秧苗期低温不发,易遇寒潮受冷害。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正是长江中游地区早稻育秧、栽插时节,常常出现大幅度、大范围的强寒流天气,使秧苗遭受低温冷害,叶片失水卷曲,影响早稻生长发育进程,甚至不能恢复生长而枯死。6月,梅雨季节到来,阴雨连绵1个月左右,光照少,正是早稻孕穗期,影响幼穗分化及光合产物的积累。抽穗灌浆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正值盛夏高温天气,昼夜温差小,高温强光逼熟,叶片早衰,导致长江中游早稻食用品质差,产量也受到较大影响。生育期短,高产难,为了不影响晚稻生产,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的生育期一般要求在110 d以内甚至更短,要在有限的生育期内实现超高产难度很大[15]。 2.2 育成品种自身缺陷 2.2.1 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的缺陷 三系杂交稻组合的选育受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限制,配组不自由。我国现在广泛应用的野败型、冈型、印尼型不育系的恢复系一般源于东南亚地区的水稻品种,而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早稻品种又都是其保持系,两者进行配组,较易选出生育期较长且优势强的中晚稻组合,但不利于选育优势强并且生育期符合早稻要求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因此选育生育期短、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的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难度大。育成的大部分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生育期较长,不利于后作晚稻高产,因而不利于杂交早稻大面积种植。 现有三系杂交早稻组合稻米品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整精米率低,垩白粒率、垩白度高。因而在我国目前粮食较充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稻米品质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大米不太受生产者、消费者青睐。另外三系杂交稻种子生产程序繁琐,种子生产成本高,加上杂交早稻育秧时期气温低、成苗率低,比杂交晚稻生产用种量大,进一步增加了杂交早稻的生产成本。 2.2.2 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缺陷 虽然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制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三系杂交早稻组合在生育期等方面有进步,但也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个别组合外,目前两系杂交早稻组合整体米质较差,主要是整精米率较低,垩白率、垩白度较高。由于配制两系杂交早稻组合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世代间还存在不稳定性,要求通过核心种子生产技术来维持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稳定性,加上杂交早稻生产用种量较大,因而提高了种子生产成本。 2.3 比较效益低下 尽管单位面积的早晚稻产量高于一季中稻,但由于生产资料、用种量的增加且不连片种植导致机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从而使种植早晚稻的效益低于种植一季中稻,导致农民选择种植一季中稻。 3 发展措施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类)产品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农作物品种是再生资料,更应挖掘其使用价值。 3.1 政府要提高和落实粮补政策,职能部门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政府要提高和落实粮补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职能部门可将早稻品种分门别类,充分挖掘其使用价值,提高品种的生产及商业价值,如品质达国标1级超级稻品种两优287可利用早稻生产有其独特的优势:生产期间气温由低到高,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使用农药少,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或有机稻大米的生产;同样对于直链淀粉含量(24%~27%)的品种,可向生产高标准无公害专用稻的方向发展,如中国水稻所选育的高直链淀粉含量的早稻品种中早22用于加工味精。杂交早稻的生产目标多样化,不局限在优质食用稻上,而是扩展到各种优质专用稻的生产上,扬长避短,有利于提高早籼品种种植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