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水稻田水分管理及节水栽培技术(2)

时间:2014-11-27 11:14 点击:
3.1插秧期 插秧时水层5~6厘米是普通现象,不仅浪费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插秧质量。插秧时无论是人工栽插、抛栽或机械插秧,田内只要求1~2厘米水层,以保证栽插质量。 3.2分蘖期 分蘖期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只保持

  3.1插秧期

  插秧时水层5~6厘米是普通现象,不仅浪费水资源,也直接影响插秧质量。插秧时无论是人工栽插、抛栽或机械插秧,田内只要求1~2厘米水层,以保证栽插质量。

  3.2分蘖期

  分蘖期要求浅水与湿润相结合,只保持1~2厘米浅水层。浅水层可以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基部的光照和根际氧气供应,加速土壤养分的分解,为水稻分蘖创造良好条件。水层过深将妨碍土温上升,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生长。

  3.3移苗期

  当田间总苗数达到计划产量所要求的有效茎蘖时,就应及时排水晒田,通过晒田可减少灌水量、蒸发量及渗漏量。同时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土壤氧气,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生长。

  3.4孕穗期

  幼穗分化到抽穗是穗器官的建成时期,特别是在抽穗前10~14天,正是花粉母细胞形成和花粉粒形成期,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的高峰期,此期田内水层应保持4~5厘米。

  3.5抽穗期

  水稻抽穗开花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田内要保持3~5厘米水层,除能直接保证生理需水外,还能调节土温,增加空气湿度,此期受旱将延迟抽穗或抽穗不齐。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不能进行正常授粉,易形成空秕粒。

  3.6灌浆期

  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灌浆,要求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出穗后20天内,采取间歇性灌溉,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满足水稻生理需水,田间不可缺水,也不宜灌水过多。

  3.7蜡熟期

  水稻进入黄熟后,需水量逐渐减少,前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80%左右。适当延迟排水,增加土壤湿度和温度,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粒重。

  4结语

  笔者根据生产实际的调查和经常性观察,认为稻田内出现跑渗漏和超量灌水现象普遍存在,实际用水量已远远超过植株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用水量,浪费大量水资源,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在水稻生产中既要抓优质栽培技术,同时也要大力推广节水栽培管理技术,提高生产者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高效增产的目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