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者现状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者为龙蚕镇农业服务中心和蓬安县蚕业局。 2.2.1.1 龙蚕镇农业服务中心 龙蚕镇农业服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名,所占比例为57.1%,这4 人中中级农业专业职称人员2名,初级农业专业职称人员2名,他们均直接从事蚕业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2.2.1.2 蓬安县蚕业局 蓬安县蚕业局属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内设5个中层机构,共有人员17人。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县桑蚕发展规划、蚕业技术的培训与推广、优质蚕种的供应等。直接从事蚕业养殖技术推广的是生产股和科教股,共有成员5名。县蚕业局从事蚕业养殖技术推广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29.41%。 从人员配置上看,县蚕业局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与“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构成,应当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其比例应当不少于80%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7]。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不高的现状。但作为蚕业养殖传统大县,为了有效地开展蚕业养殖工作,克服专业人员少的不足,2006年在龙蚕镇成立了蚕业合作社,由镇农业报务中心和县蚕业局直接指导。合作社2012年有社员283户,户平养蚕9.5张,户平茧款收入达到9 386元。累计流转桑园2 100亩,有效提升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使亩桑经济效益由原来2 000元左右增长到现在5 000元左右。它的成立有效推动了龙蚕镇蚕桑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稳步增收,为当地蚕业发展起着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2.2.2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内容 蚕业局通过举办科技之春宣传月、下派科技人员、举办培训会、发放培训资料等形式,进行蚕业养殖技术的推广。推广内容有:桑园管理、蚕病综合防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蔟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等。截止2012年,蚕业局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共计96期,培训人次110 000人次以上,印发各种技术资料68 000余份。通过培训,蚕农掌握了新的养蚕技术和方法,对蚕病的预防也有了较好认识,提高了蚕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6]。 2.2.3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对象 从2010-2012年,龙蚕镇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50.2%、49.2%和48.7%,乡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21.1%、21.2%和22.1%,而外出务工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分别26.16%、25.4%和为23.6%(见表2),都高于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可见龙蚕镇老龄化人口多、乡村劳动力偏少,外出务工的人员多,农村劳动力分布不均。可喜的是,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例在逐年减少,农业劳动力在增加,这样就有更多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种养殖业,因而会使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对象增多,蚕业养殖才可能后继有人。 2.2.4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媒介 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媒介的调查采用问卷方式。问卷的主要内容:蚕业养殖传播者的知名度、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及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度和关注度。 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有效问卷87份。对问卷进行统计,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25%通过技术推广员、3%通过政府通告、31%通过亲戚朋友、33%通过宣传册、8%通过其他方式。可见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媒介主要是以印刷媒介(宣传单宣传册)和言语媒介(人际传播)为主,而人际传播的比例占到了56%。调查发现人际关系网在一个系统的扩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媒介的运用是比较得当的。 2.龙蚕镇蚕业养殖技术传播效果 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发现,传播者通过各种渠道向传播对象宣传技术,受众对于传播内容也容易明白,但最终传播效果却是只有43%的农户表示会使用传播的技术。究其原因,在对传播内容关注情况方面,95%的农户会首先关注该技术带来的效益,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仅58%的人积极关注,这说明实际传播的内容与农户期望却有一定差距,所以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3 结果分析 存在的问题 龙蚕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农村养蚕劳动力缺乏,且养蚕经济收益低于外出务工,龙蚕镇2011年村民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为7 000元左右,而养蚕的人均年收入却只有600元左右,且养蚕付出的劳动力成本远大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农户养蚕信心降低。据统计,龙蚕镇2011年蚕茧产量为36.2万kg,2012年产量为31.6万kg,减少了4.6万kg。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乡镇农技站(中心)普遍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不强、农技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在农业技术传播的过程中,推广力量薄弱,有效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到达群众的现象。 作为传播者的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县蚕业局,传播的内容还与农户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导致农户对推广的蚕业养殖新技术、新方法关注度不高,使用不及时,未能很好的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