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杂交稻品种重高比的差异性
由表3可知,30个品种重高比为23.32~36.49mg/cm,平均31.61mg/cm。重高比大秧苗表现为叶身短宽健壮,泸香615、内5优39、渝香203和川优6203重高比均在35.00mg/cm以上,为矮健苗,其中川优6203重高比最大,为36.49mg/cm。重高比小秧苗表现为叶身狭窄细长,泸优5号、宜香优2115、协优027、德香4103、辐优6686、蓉18优188、F优498和泰优99重高比相对较小,均在28.00mg/cm以下,其中泸优5号重高比最小,为23.32mg/cm。
2.4杂交稻品种根冠比的差异性比较
苗期根冠比越大越有利于为后期创造良好的营养生长条件。由表4可知,30个品种根冠比为0.048~0.169,平均为0.100,其中川谷优204、内5优317、内香2128、Q优6号、内5优306和渝香203根冠比均在0.130以上,为根冠比相对较大的品种,其中渝香203根冠比最大,为0.169。F优498、川农优498、II优498、蓉18优198根冠比均小于0.070,为根冠比相对较小的品种,其中F优498根冠比最小,为0.048。
2.5杂交稻品种发根力的差异性
对其中20个杂交稻品种的发根力进行测定,结果(表5)表明,20个品种发根力为19.60~54.60mg/(株·d),平均32.46mg/(株·d)。品种间发根力差异较大,发根力越强表明移栽后恢复生长的能力越强。渝香203、德香4103、内5优39、川香8108和泸香615发根力均在37.00mg/(株·d)以上,其中泸香615发根力最强。发根力较弱表明移栽后恢复生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蓉18优198、泰优99、宜香优2115、川农优498、Q优108、协优027和Q优6号发根力均在30.00mg/(株·d)以下,其中蓉18优198发根力最弱,为19.60mg/(株·d)。
2.6杂交稻品种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0个品种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结果(表6)表明,各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冠比(31.00%)、发根力(24.52%)、单株绿叶数(17.22%)、单株分蘖数(14.01%)、重高比(10.03%)。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根冠比与发根力的变异系数在20%以上。另外,从极差来看,所测性状的极差都是相同性状最小值的50%以上。由此可见,供试材料各具特点,品种间各性状差异比较明显,类型比较广泛。
3小结与讨论
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一般认为,茎基宽扁、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发根力强是壮秧共同的指标[6]。上述试验结果表明,30个杂交稻品种在旱育长龄秧条件下的秧苗单株分蘖数、单株绿叶数、重高比、根冠比及发根力等性状在品种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冠比(31.00%)、发根力(24.52%)、单株绿叶数(17.22%)、单株分蘖数(14.01%)、重高比(10.03%)。培育壮秧要根据品种的特性进行肥水管理。对分蘖能力较强及重高比较大的品种,育秧密度不宜过大,稀植栽培更有利于形成多蘖壮秧;分蘖能力较弱、干物质积累较少的品种首先要保证秧床基肥充足,其次移栽后及时补充氮素;对于根系生长较弱的品种,要注意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以利于根系下扎。
参考文献:
[1]李玉嵩,张根,陶诗顺.两熟制杂交中稻超稀旱育秧迟栽产量及节水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5):94-96,118.
[2]陶诗顺,马均.四川丘陵区杂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稳产栽培模式[J].四川农业科技,2010(7):16-17.
[3]费槐林,章秀福,金千瑜,等.应用栽培措施叠加效应发挥水稻超高产潜力[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S3):6-14.
[4]郑家国,张大学,张鸿.水稻受旱迟栽的栽培技术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1996,9(4):44-48.
[5]徐富贤,郑家奎,蒋开锋.杂交中稻发根力及根系活力与地上部性状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2):8-11.
[6]徐邦坤,王家仁,姜兆全.杂交稻秧苗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杂交水稻,1997,12(1):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