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平原农区防护林建设提出了以下建议,即采用稀植造林方法,营造速生、高效、多功能的农田防护林;采用乔、灌混交方式营造护路林和护村林。供林业管理及生产部门参考。 [关键词]平原农区;防护林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223-01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启动,防护林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正与时俱进。但如何营造出高效、高质量防护林的课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平原农区防护林生态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省林业生态建设进程。 1 采用稀植造林方法,营造速生、高效、多功能的农田防护林 1.1 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选择适宜的造林密度,是造林技术的重要关键,将会直接影响到造林成本和树林的生长。目前,多数地区都采用高密度造林,如杨树3300株/hm2或2500株/hm2,而很少用1660株/hm2或830株/hm2;落叶松4400株/hm2或3300株/hm2,很少用2500株/hm2。高密度造林虽说郁闭快,成林早,但投入也较大,适应资金充足技术先进的地方造林,属于高投入低产出。而在农村,农民经济条件薄弱,需要低投入高产出。这样可用稀植造林的做法,造林时拉大株行距降低造林密度,进行林粮间作或与经济作物间作,不仅可大幅度降低了造林成本,还可以实现以农养林、以农护林、以农促林,加快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先进造林技术。 1.2 稀植造林的技术要求。 1.2.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应选在立地条件较好,适宜树林及农作物生长之处,以便实施林粮间作,以耕代抚,降低造林成本。 1.2.2 整地 造林前一年秋整地按林带主带5~7行,宽10~14m,副带3~5行,宽6~10m,进行全面整地、翻耙、起垄。 1.2.3 混交 采取阔叶混交或针阔混交。这样不仅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还能增加防护效果。混交方式为行混,主带可3行阔,2行针,如副带4行,可各2行。 1.2.4 密度 阔叶树种适宜的稀植密度为830株/hm2,株行距3m×4m;针叶树种适宜的稀植密度为2500株/hm2。 1.2.5 苗木 选择适合本地的速生优良树种进行造林,杨树采用二根一干或三根一干苗,要求粗细均匀,高低一致,无损伤,无病虫害;樟子松选用5~7年生苗木,云杉选用树高1.5m左右的大苗。 1.2.6 栽植时间与方法 栽植时间通常为4月中下旬,阔叶树栽植与常规造林相同,樟子松、云杉大苗必须带土栽植,容器育苗造林可在春季进行,也可以在雨季进行,也可以先稀植杨树,间作农作物2~3年后再栽植樟子松。云杉春季进行造林,起苗时根幅适当大些,植苗时注意清理苗木基干,以便踏实、浇水、培土,提高造林成活率。 1.2.7 间作 稀植混交林带,如果光线好,水份充足可在造林幼苗期间作粮豆5年。 1.3 稀植造林法的优点。 采用稀植造林法较常规造林降低投入50%,林带稀植混交,间作5年粮豆,经测算每公顷的造林地可获得间作效益7500元,这样既可以偿还林带建设投资,还可实现以农养林、以农促林。利用杨树、樟子松、云杉生长主伐年限的较大差距,杨树主伐后又形成了以樟子松或云杉为主的防护林带,从而延长了林带寿命20年以上,相当于再造了一条农防林带,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农林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农林互补,互相发展,同时也便于林带实行经营承包和管理。 2 采用乔、灌混交方式营造护路林和护村林 目前,多数平原地区营造护村林和护路林,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但是成林却很难,主要是因为人为的毁坏,放牧时牲畜践踏、啃食等因素所造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改变以往防护林全是单一乔木树种的格局,增加适宜的灌木树种,采用乔、灌混交方式营造护路林和护村林。 2.1 混交方式及灌木树种 用稀植造林拉大株行距,一般株行距1.5m×3(4)m,可在行间栽植丁香、胡枝子,林带两侧挖防护沟,由于灌木的存在,减少了人为进入林带毁坏树木的行为,同时丁香起到了美化、绿化、香化的作用。胡枝子进入了7~8月份后,还可砍条,编制筐篓,增加经济收入,减少村民负担,次年胡枝子仍可萌发加以利用。 2.2 护路林、护村林外侧植灌林保护行 护路林、护村林附近是牲畜经常活动和经过的地方,在其期刊网两侧采用带刺或牲畜不啃食的灌木各栽植一行保护行,用生物措施对护路林、护村林加以保护,提高了防护林的整体结构,增强了防护效能。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在成林、管护、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